昌图之名源于蒙语“常突额尔克”前二字之音。常突额尔克原系蒙古族之游牧区域。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取“常突额尔克”前二字命名为“昌图”。“常突”,汉语意为“绿色的草原”。秦、汉、晋时期属辽东郡北境。曾被扶余和鲜卑族所控制。五世纪初,被高句丽割据。公元698年至925年属渤海国扶余府(今古林省四千市)。907年至1135年辽国在昌图老城、四面城和八面城分别设凤州、安州和韩州。金废州存县,属咸平路咸平府。元属开元路。明时期分别属扶余卫、三万卫、辽海卫,并在境内增设永宁、镇夷、清阳三边堡。
清属蒙古科尔沁王旗游牧区域。嘉庆十一年(1806年)汉族移居较多,始设昌图厅(今昌老城镇)。光绪三年(1877年)升厅为府,辖一州三县。民国二年(1913年)属奉天省洮昌道所辖。1945年“九·三”胜利后,昌图划为昌图和昌北两县,均属辽北省。1946年曾一度被国民党占领。1947年12月和1948年3月,昌图、昌北两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同属辽北省。1954年11月,两县合并为昌图县,属辽宁省。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昌图县常住总人口959439人,其中:昌图镇91755人,昌图老城镇39866人,八面城镇64751人,三江口镇29940人,金家镇26596人,宝力镇40930人,泉头满族镇21419人,双庙子镇19353人,两家子镇15880人,马仲河镇21046人,老四平镇18385人,亮中桥镇20227人,头道镇21584人,七家子镇16684人,毛家店镇36921人,此路树镇20875人,四合镇18820人,朝阳镇19238人,大洼镇26541人,前双井镇23720人,东嘎镇19155人,古榆树镇33167人,傅家镇27615人,四面城镇22395人,万安乡13711人,大兴乡15399人,十八家子乡17803人,长岭子乡13770人,通江口乡14909人,大四家子乡21969人,后窑乡15873人,长发乡12790人,太平乡14642人,昌图站乡20909人,满井乡16635人,下二台乡16076人,平安堡乡18462人,曲家店乡28358人,三江口农场3363人,宝力农场6139人,新乡农场4365人,傅家机械林场6346人,忙牛马场1057人。
2000年末,全县人口总户数30687户,总人口102147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511人,占全县人口的3%;农业人口847235人,非农业人口17424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35人。
2002年2月6日,省政府(辽政[2002]38号)批复同意:撤销长岭子乡、通江口乡,合并设立通江口乡;撤销万安乡、亮中桥镇,合并设立亮中桥镇;撤销两家子镇、大四家子乡,合并设立大四家子乡;撤销昌图站乡、满井乡、昌图镇,合并设立昌图镇;撤销泉头满族镇,设立泉头镇(继续享受民族乡待遇)。同时撤销5个农(林、马)场办事处,实施政企分开,区域面积和行政管理划入所在乡镇。
2006年末,昌图县总面积431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036750人。辖26个镇、7个乡,4个农林场、2个所辖农场办事处,425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