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峦区名源于驻地名,因过去森林茂密、山峦翠绿而得名。1928年国民政府废道,隶属三江省汤原县。东北沦陷后,始有游猎人员进山采集山果、药材及狩猎,称“伊松甸子”。1942年伪三江省修建南岔到伊松甸子铁路,翌年修建火车站,取名翠峦站。1945年东北光复后,隶属汤原县南岔区(第五区)。
1948年4月,成立翠峦流送作业所。1949年6月,成立翠峦林务所。1950年,改称翠峦森工分局。1952年10月,划归伊春县第四区管辖,翌年春设置翠峦镇。1953年7月,改称翠峦森林工业局。1956年10月,建立翠峦林管区。1957年伊春撤县设市后,设立市辖翠峦区。1958年11月,翠峦森工局和林管区合并,4月改称翠峦林业局,10月成立翠峦人民公社。
1964年8月,翠峦区人民委员会与翠峦林业局合并,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隶属伊春特区。1967年改隶伊春市,为市辖区;年7月14日,成立翠峦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月,恢复翠峦林业局党委。1980年9月22日,撤销翠峦区革命委员会,恢复翠峦区人民政府至今。
1992年末,翠峦区位于伊春市境西部,东与乌马河区相连,东南与铁力市接壤,西南与庆安县毗邻,西与绥棱县分界,北抵友好区。是伊翠铁路的终点。全区总面积1560平方千米,总人口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8万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辖翠中、翠东、铁南、西山4个街道。区政府和翠峦林业局驻地翠峦街,距市区中心20千米。(本段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有改动)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翠峦区总人口49706人,其中:曙光街道12570人,向阳街道10998人,西山街道10318人,东升街道7074人,解放街道1158人,昆仑气街道1034人,开源河街道749人,么河街道1750人,冲锋街道998人,翠峦河街道730人,抚育河街道817人,铅锌矿街道604人,尖山河街道906人。
2004年,全区辖两个街道办事处,22个居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