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㳇[fù]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沪宁杭大三角的中心,因“太湖第一源”、“太湖之父”而得名,更以“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天世界”、“紫砂源地”而名闻遐迩。区域内自然禀赋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文脉久远厚重,经济富裕繁荣,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 成功升级成江苏省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湖㳇镇下辖竹海村、洑西村、东兴村、邵东村、张阳村、银湖村、大东村、阳羡茶场、社区居委。
历史概况
晋代,湖㳇称为“湖浦”,“湖”即指太湖,“浦”是指与太湖相通的河口。湖㳇在唐代改称为“湖洑渚”。
因“㳇”“洑”“浦”三字音义相近,故常有人把湖㳇写作“湖洑”,称做“湖浦”。宋时置务于此,榷采山之利。今作㳇,亦务字之讹。元代起,湖㳇每天有几百头骡、驴牲口驮货下埠,所以人们也常称湖㳇为“骡埠”。
因湖㳇贸易兴盛,素有“银湖㳇”之称。在宜兴湖㳇镇灵谷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表明,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宜兴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宜兴市湖㳇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沪宁杭大三角的中心。
总面积118平方公里,毗邻陶都,太湖,是江南有名的山珍果品之乡,建材之乡,铜材之乡,旅游之乡。素称”江南佛国”,也是三千年中华道教的发祥地。多年来,湖㳇大力发展工业。
通过多年的积蓄和发展,湖㳇镇已形成以建材、冶金、轻纺、食品加工为特色的经济格局,年销售10亿元,有“银湖㳇”之称,是无锡地区的”经济名镇”。2006年之后,如何从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湖㳇镇下决心转变发展思路,转型发展旅游业,成立了阳羡生态旅游区。
全镇关停了300多家工业企业,湖㳇镇2万多居民开始告别传统“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
紧接着,政府加大投入,发掘弘扬地方文化,整治村庄和镇区环境,升级改造景区设施,使域内满目疮痍的山体逐渐恢复绿色,清新自然的环境面貌重新展现,镇村魅力与日俱增,打造了以龙山村、张阳村、竹海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及乡村旅游区,湖㳇的旅游由乡村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
如今的湖㳇乡村休闲度假游如火如荼,一大批竹海类、民宿类、体验类、养生类主题酒店交相争艳,音乐、茶禅、紫砂、书画、摄影等文化元素让游客如痴如醉。
湖㳇在2014年成功升级为江苏省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近期正在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