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瑞安县部分:
明嘉靖前,瑞安县行政区划隅、乡、里、都、图、庄并存,都、图、庄原系科征地粮丁赋册上专用名称。县城置隅,乡间置都,均以数字序列命名。乡统都、里、都辖图,图辖庄。全县置4隅1厢、12乡、55都。嘉屿乡统加十八都至十十三都和衡溪、凤源、乐圣、太宁、余庆、平乐、永和等7里;义翔乡统五十四都、五十五都和太和、长乐、永康、太平、安化、集仁、莒江、大安、常丰、朝阳、仙居等11里。今文成县辖地属五十都至五十五都。五十都、五十一都各辖4图,五十二都至五十五都各辖1图。明嘉靖间,里已逐渐被都图所代替。
清承明制。清乾隆以前,瑞安全县仍置4隅1厢55都。今文成县辖地都名及所隶乡不变。五十都辖×图(旧志缺),五十一都辖3图,五十二都至五十五都各辖1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置城、乡。全县设1区(城区)1镇7乡。嘉屿乡、义翔乡合并称嘉度乡,辖五十~五十五都。
民国元年(1912)先推行村里制,后改为“闾邻”制。民国6年(1917)全县划为5区:城区和东、南、西、北区。城区下辖隅厢,其他区下辖都。现文成辖地属西区,仍辖五十~五十五都。民国13年(1924),全县置10区,西区改称嘉义区,仍辖原都数。民国19年(1930),全县改设9区,嘉义区名称不变,仍辖原都数。是年五十一都设友助、仁让2里,五十五都设珊溪里。
(2)原青田县部分: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定青田为3乡、18里、23都、252图。今文成县南田、黄坦、西坑地属当时之柔远乡,属八都(分八内都、八外都)、九都,分置南田东里、南田西里。
九都辖9图25村,后属文成县的有15村(寮上、源头、郑段、下满、店岭、梅树、上堡、下堡、山滩、西陇、南田、黄山、鸟儿住、横山、篁庄)。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宣统元年(1909)设置城、乡。时青田划分为1城区、34乡,今文成县属地称南田乡、鳌里乡、黄坦乡。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民国17年(1928)6月实行村里制。民国18年废村里,建乡镇编闾邻,并增设区一级,至民国19年完成。全县设4区、3镇、112乡、1832闾、8062邻。其中第二区共22个乡,后属文成县管辖的有9个乡:南田乡、王宅乡、雅梅乡、富岙乡、鳌里乡、西坑乡、十源乡、三滩乡、初阳乡。
民国24年(1935)8月,并乡镇,废闾邻,立保甲。全县设4区、1镇、45乡、547保、5787甲。第二区合并为11乡,后属文成县管辖的仍有9乡,乡名不变。民国27年(1938),二区改称南田区,辖10乡。
民国36年(1947),青田全县改为5区34乡镇,南田区仍辖10乡。县境辖地有南田乡、西坑乡、岙里乡(鳌里、富岙乡合并)、黄坦乡(雅梅、王宅乡合并)、三阳乡(三滩、初阳乡合并)及万源乡(十源乡和万阜乡一部分合并)部分地。
(3)原泰顺县部分: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民国18年(1927)实行村里制。编闾邻,村里之上为区。民国24年(1935)改闾邻制为保甲制。民国27年(1938)设4区,其中汇溪、两岸2乡及横山、壤山2乡,属第二区。民国32年(1943)调整为3个区,改归百丈区。民国35年(1946),全县设3区22乡1镇,仍归百丈区。县境管辖的为汇溪乡、两岸乡和翁山乡(翁山乡、横山乡合并)、白云乡(联云乡、壤山乡合并)部分地。
(本页内容摘自《文成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