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属荒服之地,汉至唐历归回浦、章安、永宁、罗阳、安固与横阳县所辖,五代后为瑞安、平阳之远乡。明景泰三年(1452年),析瑞安县义翔乡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5都12里和平阳县归仁乡三十八、三十九、四十3都6里置泰顺县,取“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治罗阳。隶浙江布政使司温州府。清代,隶属未变。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泰顺属温州军政分府管辖。民国元年(1912)废温州军政分府。三年置瓯海道,泰顺属之。十六年废道,县直隶浙江省。廿一年,泰顺属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旋改称第四特别行政督察区。廿二年,改称第三特别行政督察区,同年8月,又以特区驻地县命名为永嘉行政督察区。廿三年3月,改称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卅六年4月,划归第六行政督察区(今丽水地区),5月复划归第五区(温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隶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专员公署。10月,第五专员公署易称温州区专员公署,旋改称温州专员公署,泰顺属之。1967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温州军管会、支左联合指挥部管辖。1968年12月,隶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属温州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9月至今,隶温州市。
明清代县城东至分水排(今属文成县桂山乡)的平阳界130里(步行里程,华里,下同),南至樟坑的闽霞浦界100里,西至黄坭隘的闽寿宁界10里,北至上燕的景宁界100里,东北至平溪(今属文成县仰山乡)的瑞安界100里,至蟾宫埠(今文成县汇溪乡)的青田界100里,西南至东溪头的寿宁界10里,东南至月湖烊的平阳(今苍南县)界和闽福鼎界170里,西北至寿宁、景宁县界50里。
民国廿七年(1938),福建寿宁县第一区辖地葛藤(绳)岭、张家洋、卓家坑、东溪头、双港渡等村划归泰顺,并分别在李家山上村桥头、东溪头、双港渡三地树立界碑,此后两县以东溪(今名寿泰溪)为界,划入面积9平方千米。卅七年1月,百丈区汇溪、两岸两乡及翁山(旧荣城乡)、白云(旧新川乡)两乡部分辖地划归新设置的文成县,面积计180.5平方千米,今为文成县汇溪、双溪、稽洋、东龙、仰山、桂山乡地。
现县境面积1761.5平方千米,位于北纬27°17′36″-27°48′34",东经119°37′09″-120°14′56″,东西长61.65千米,南北宽56.55千米,最东至月湖乡西关村犁壁坑,最南至龟湖乡交溪、南岭尾,最西至岭北乡上蛘村山头仔,最北至黄桥乡联盟村双坑头。
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泰顺县将村居数从原来的523个调整为306个。调整前,村分布散、规模小,人口最少的东山村仅67人。泰顺县决定,凡人口在500人以下的村原则上予以调整。调整后,村均人口从原来的641人上升到1100人,500人以下的村从原来的223个调整为6个,被调整的500人以上村达119个,居委会则从原来的8个上升到11个。仕阳镇的溪东村由原来的7个村调整为1个村,人口达到5068人,为全县第一大村;黄桥乡则4个村并为1个村,实现了一乡一村。
根据2005年7月4日,中共泰顺县委、泰顺县人民政府《关于泰顺县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罗阳、仕阳、三魁、筱村、雅阳、司前、百丈、泗溪、彭溪等9个乡镇为一类乡镇;西洋、龟湖、南院、包洋、新浦、大安、下洪、洲岭、东溪、雪溪、柳峰、凤洋等12个乡镇为二类乡镇;仙稔、九峰、岭北、松洋、洋溪、竹里、黄桥、碑排、峰门、联云、翁山、万排、横坑、月湖、峰文等15个乡镇为三类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