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

宜城市历史沿革

中国故事库

宜城市历史悠久。因境内西部蛮河(又名蛮水)而得名。蛮河古时又名夷水。“夷”“宜”谐音,宜城即夷水城之意,属以水命名的地名。夏朝属于豫州,称为己国,西周时是若、罗、鄢三个封国的土地。…

宜城市历史悠久。因境内西部蛮河(又名蛮水)而得名。蛮河古时又名夷水。“夷”“宜”谐音,宜城即夷水城之意,属以水命名的地名。夏朝属于豫州,称为己国,西周时是若、罗、鄢三个封国的土地。春秋战国时楚在此设若、罗、鄢三邑。秦灭楚后在此设己、若、鄢三县,属南郡。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将鄢县改为宜城县。南朝宋大明元年废宜城县,置华山县,梁改率道县。西魏改华山县为汉南县。唐贞观八年(634)省汉南入率道县,天宝元年(742年)改率道县为宜城县。

宋属襄阳府,元属襄阳路,明、清属襄阳府。1914年属襄阳道,1932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44年改名自忠县(1940年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在宜枣战役中于南瓜店以身殉国)。1949年复为宜城县,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1983年属襄樊市。1994年6月10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93号)撤销宜城县,设立宜城市(县级),以原宜城县行政区域为宜城市行政区域。政府驻地由北街迁往中华路28号。由襄樊市代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宜城市总人口522835人,其中:鄢城街道53464人,龙头街道60341人,雷河街道34628人,郑集镇38403人,小河镇31520人,朱市镇24428人,刘猴镇22624人,孔湾镇18842人,璞河镇37914人,流水镇31173人,板桥店镇22160人,王集镇37476人,上大堰镇16204人,李当乡13593人,讴乐乡19581人,南营乡40185人,新街乡14389人,原种场5910人。

2004年,全市辖鄢城、南营2个街道和流水、板桥店、小河、刘猴、郑集、孔湾、王集7个镇。共有35个社区、179个行政村。

2008年,恢复设立雷河镇;将原鄢城街道的廖河、和平、民主、七里、官堰、新河、辛常、新集、前锋、泉水、胡耳、季莲等12个行政村和雷河、和平街、东方、鄂西等4个社区划归雷河镇管辖,镇政府驻廖河。调整后,全市辖2个街道、8个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宜城市常住总人口其中:512530人,鄢城街道133877人,南营街道42060人,郑集镇69169人,小河镇50922人,刘猴镇31807人,孔湾镇19514人,流水镇49832人,板桥镇40391人,王集镇34258人,雷河镇36498人,大雁工业园区4202人。

作者: 中国行政区划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www.com300.com)是一个专注于中国行政规划信息展示的平台,实时更新最全,最新,最准的国内行政规划动态,为中国数十亿互联网用户提供最便民的网上新生活。

为您推荐

诗词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1940513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900242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