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一名,最早见于唐诗。著名诗人元稹在《和乐天送客岭南二十韵》中有“江馆连沙市,泷船泊水滨”的诗句。唐代称沙头、沙头市,简称沙市。意为沙洲顶端的集市。夏朝时期属禹贡荆州之域。殷商时属古南国和荆楚。西周时属楚。春秋时楚文王于公元前689年迁都于郢(今江陵县纪南城)后,沙市即成为其外港,初名江津(长江渡口),是交通要冲和江防重地。秦汉时名津乡,属郢县。魏晋、南北期、隋,称江津,属江陵县。
唐朝,初见沙头、沙头市、沙市等称谓,意为古长江与沮漳河、夏水之间三角洲顶端的市镇,系荆州的外港。五代十国,为沙头镇,属南平国(又称荆南国)荆州江陵县。宋设监镇,筑沙市城,名为沙市镇,属荆湖北路荆南府江陵县。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江陵县治改设沙市(下辖沙市镇)。明代沙市颇为繁荣。清代沙市先后称沙市镇、沙市巡司、沙市讯、下设五里,曰:一沙、二沙、三沙、四沙、五室。
民国时期,沙市面上称沙头镇或沙市讯。1895年4月,沙市被辟为通商口岸。民国初期,称沙市、沙市镇、沙市汛。1945年8月,分设复兴(后改为民族)、民权、建设(后改为民生)3个镇。1949年月,沙市由江陵县划出,为省辖市。1956年改为荆州专区管辖,1979年复为省辖市。1994年10月改为荆沙市沙市区,1996年12月改为荆州市沙市区。
1950年8月10日~9月5日,全市共申报户口20660户,83579人(不包括郊区农村户口);同年,全市建立居民小组137个。1951年10月至1952年2月17日,全市建立48个居委会。1953年2月,沙市市区设立5个区公所,28个居委会;同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沙市共有22108户87967人,其中,郊区有816户3422人。1955年11月,沙市市将市区4个区公所改为民主街、胜利街、梅台巷、中山横街、崇文街、解放路、通衢7个街道办事处),将全市28个居委会划分为46个;水上区和太师渊乡的建制未变。1980年4月6日,将全市60个居委会划分为80个;5月12日,将5个城市公社改为街道办事处。
?年,锣场乡改镇,全区辖5个街道、3个镇、2个乡。?年,全区共有218个行政村(居)。2000年7月26日,岑河农场(西湖管理区)划归市农业局管理;同月,沙市农场整体划入玉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2004年末,沙市区总人口540633人,辖5个街道、3个镇、3个乡,105个居委会、91个行政村。2005年末,沙市区辖5个街道、3个镇、3个乡,87个居委会、91个行政村。2012年4月,将沙市区岑河镇四个村,以及岑河原种场划入荆州开发区管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沙市区常住总人口600330人,其中:中山街道57566人,崇文街道51208人,解放街道85584人,胜利街道75002人,朝阳街道58834人,联合街道88308人,锣场镇9927人,岑河镇47121人,观音当镇34010人,关沮镇15841人,立新乡55505人,岑河原种场7928人,沙市农场13496人。
附:【勘界工作】1996年,沙市区成立勘界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勘界工作。2001年完成与相邻县、市、区的踏界、核界、勘定及资料归档工作。勘界确定沙市区与周边界线为:(1)沙市—荆州线沙市、荆州线涉及双方5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边界线由北向南从沙洋、沙市、荆州三县区边界线交会点起,到沙市、荆州、公安三区、县边界线交会点止,全长25.3公里。界线北端基本上以长湖和太湖港渠中心线为界,南端多属市区。两个交会点之间的边界线上埋有界桩。(2)沙市—潜江线沙市、潜江两地行政区域界线属传统习惯线,双方共涉及4个乡镇。边界线由北向南从沙洋、沙市、潜江三县、区市边界线交会点起,到沙市、江陵、潜江三区、县、市边界线交会点止。界线基本上以中干渠中心线和农田为界,全长16.5公里,界线穿过宜黄高速公路。由于界线短,两交会点之间边界线上没有埋设界桩。(3)沙市—公安线沙市、公安两地边界线共涉及双方7个乡、镇、街道事处。边界线由北向南从沙市、荆州、公安三县区边界线交会点起,到沙市、江陵、公安三县区边界线交会点止,全长12.55公里。边界线以长江航道中心线为界,两交会点之间边界线上没有埋设界桩。(4)沙市—江陵线沙市、江陵两地边界线共涉及5个乡镇。边界线由西向东从沙市、江陵、公安三区、县边界线交会点起,到沙市、江陵、潜江三区、县、市边界线止,全长43.5公里。因界线不长,在两交会点之间边界线上没有埋设界桩。(5)沙洋—沙市线沙洋、沙市两区边界线属传统习惯线,双方共涉及4个镇。边界线由西向东,从沙洋、沙市、荆州三区边界线交会点起,到沙洋、沙市、潜江三区、市边界线交会点止,全长20.9公里。由于边界线距离较短,两个三交点之间没有设立界桩,实地埋设界桩4个。(摘自当地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