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置普安县。宣统二年(1910年)置新城自治公所,1912年置新城县。1914年因与别省重名改为兴仁县,由兴仁里得名。取“兴起仁义”之意。
1996年,兴仁县面积1785.3平方千米,人口39.5万,辖9个镇、7个乡:城关镇、雨樟镇、新龙场镇、巴铃镇、潘家庄镇、百德镇、回龙镇、屯脚镇、下山镇、李关乡、四联乡、鲁础营回族乡、民建乡、田湾乡、新马场乡、大山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兴仁县常住总人口425091人,其中:城关镇35539人,屯脚镇27792人,巴铃镇43874人,百德镇29847人,雨樟镇26635人,潘家庄镇23269人,回龙镇34228人,下山镇30865人,新龙场镇22884人,大山乡27171人,新马场乡22519人,四联乡34714人,李关乡15007人,田湾乡21718人,鲁础营乡15713人,民建乡13316人。
2003年末,兴仁县总人口46.1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0.93万人;非农业人口3.34万人。辖9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3个街道办事处,286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
2007年末,全县总面积为1785平方千米,总人口48.1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1.99万人,非农业人口4.52万人,辖9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9个社区、134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
2009年1月24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城关镇、四联乡,设立东湖、真武山、城北、城南4个街道(2月28日正式实施)。调整后,全县辖4个街道、8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东湖街道、城南街道、真武山街道、城北街道、屯脚镇、巴铃镇、百德镇、雨樟镇、潘家庄镇、回龙镇、下山镇、新龙场镇、大山乡、新马场乡、李关乡、田湾乡、鲁础营回族乡、民建乡。县政府驻城北街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兴仁县常住总人口417919人,其中:东湖街道28140人,城南街道16664人,真武山街道20025人,城北街道26750人,屯脚镇25458人,巴铃镇38612人,百德镇26004人,雨樟镇24934人,潘家庄镇25714人,回龙镇30567人,下山镇32145人,新龙场镇21735人,大山乡24110人,新马场乡20787人,李关乡11442人,田湾乡19605人,鲁础营回族乡13284人,民建乡11943人。2010年末,兴仁县常住人口41.85万人。
2011年末,兴仁县面积178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1.70万人;户籍人口52.9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91万人;非农业人口51536人。辖4个街道、8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9个社区、19个居委会、134个行政村。
2015年1月21日,省政府(黔府函[2015]12号)批复同意兴仁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新设置的城南街道辖原城南街道城南社区、杨泗屯居委会、洛渭屯居委会、田坝居委会和原李关乡李关村、鹧鸪园村、大山脚村、保驹村及原东湖街道黄金社区文化南路以东、黄金路以南转至体育南路以南,办事处驻城南社区;新设置的东湖街道辖原东湖街道黄金社区(除城南街道管辖部分外)、东湖社区、陆关居委会、瓦窑寨村、五峰村、坪上村和原民建乡三帽坡村、新房子村及原巴铃镇西洋村,办事处驻东湖社区;新设置的巴铃镇辖原巴铃镇(除西洋村外)和原民建乡三家寨村、林家田村、战马田村、牛场坪村,镇政府驻西街社区;新设置的回龙镇辖原回龙镇和大山乡老里齐村岩子冲组,镇政府驻回龙居委会;新设置的大山镇辖原大山乡(除老里齐村岩子冲组外),镇政府驻大山居委会;新设置的波阳镇辖原田湾乡,镇政府驻田湾居委会;新设置的马马崖镇辖原新马场乡,镇政府驻马场居委会。。
至此,全县辖4个街道、11个镇、1个民族乡:东湖街道、城南街道、真武山街道、城北街道、屯脚镇、巴铃镇、百德镇、雨樟镇、潘家庄镇、回龙镇、下山镇、新龙场镇、大山镇、波阳镇、马马崖镇、鲁础营回族乡(其中,巴铃镇、回龙镇由兴贞新区代管,雨樟镇由义龙新区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