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旧名矶耄飞嫌“临郡岩邑,省会南藩”之称。据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唐时为礅ヂ樱矶氩浚k蛮酋逐礅ゾ萜涞”。《清史稿》载:“东北砩剑浜蠖肷剑匾源宋”。又据《云南通志馆征集云南各县疆域资料》载:“峨山高耸县治之北,势甚巍峨,峨者大也,是以山为峨名之由来,砩皆诙肷街拢礅ト司友桑匀嗣剑俏砩矫衫础T苯ㄏ赜砩街簦庇卸肷轿淦琳希矶肓茫矶朊衫”。民国18年(1929)峨山人徐为光(任省民政厅厅长)认为“矶”与“峨山”与“习恶”谐音,殊不雅训,根据乡绅要求,签呈省政府将“矶”改为“峨山”。省政府于同年10月8日115次会议决议呈经中央核准,于民国19年(1930)1月1日始更名为峨山县。
先秦时期属古滇国辖地,两汉属益州郡愈元县、胜休县地。三国蜀汉时期属益州建宁郡俞元县地。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建宁郡俞元县地。北朝州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南宁州绛县地,后属剑南道姚州。唐南诏国为通海都督府矶氩俊K未罄砉矶氩渴粜闵娇ぁT踔矶肭ЩВ裟客蚧В恢猎辏1276)改置矶胫荩熠龃ā⑵降槎兀チ侔猜贰V猎辏1289)降为矶胂兀袅侔猜纺荩龃ㄏ赜肫降橄夭⑷矶胂匚纭C骱槲涫迥辏1382)直属临安府。
清沿明制,为矶胂兀袅侔哺S赫四辏1730)7月,临安府属迤东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临安府属迤南道。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临安府属临安开广道。民国2年(1913)裁府设道,为矶胂兀ッ勺缘馈C窆18年(1929)废道制,直隶云南省政府。民国19年(1930)1月,更名为峨山县。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新平县)。1949年10月24日在甸中成立峨山县临时人民政府。1950年2月2日县临时人民政府由甸中迁回县城,峨山县属玉溪专区。1951年1月10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峨山县,设立峨山县彝族自治区(县级);5月12日正式成立。1956年1月改称峨山彝族自治县。1970年隶玉溪地区。1998年隶地级玉溪市。
1953年10月,昆阳县第四区的夕古牙、法毫两个乡共21平方千米划归峨山。1955年峨山将第二区的上保安、下保安、田心、田房、雷响田及马鞍村共5.5平方千米划入昆阳县。1956年1月17日,峨山彝族自治区更名为峨山彝族自治县,隶玉溪专区。1957年12月26日将昆阳县杨柳河、夕阳、保安3个乡,共89.8平方千米划归峨山县。1961年2月3日,峨山县将保安、夕阳、打黑、白马龙4个管理区共89.8平方千米划回晋宁县。
1996年,峨山彝族自治县面积1972平方千米,人口约14万人,彝、哈尼等少数民族占61.6%。辖5个镇、7个乡:双江镇、甸中镇、小街镇、化念镇、塔甸镇、锦屏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岔河乡、高平乡、亚尼乡、宝泉乡。县政府驻双江镇。
1998年10月9日,云政复[1998]86号:撤销锦屏乡、高平乡,划归双江镇管辖;撤销宝泉乡,划归小街镇管辖;撤销亚尼乡,划归塔甸镇管辖。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3个乡: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富良棚乡、大龙潭乡、岔河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峨山彝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51426人,其中:双江镇48201人,小街镇25078人,甸中镇18277人,化念镇12099人,塔甸镇15703人,岔河乡9246人,大龙潭乡12601人,富良棚乡10221人。
2000年末,全县辖双江、小街、甸中、化念、塔甸5镇和岔河、富良棚、大龙潭3乡,下设75个村委会、5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812人,占总人口的80.3%;非农业人口28952人,占19.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4人。彝族7.89万人,占总人口的53.7%,汉族5.3万人,占36%,哈尼族9467人,占6.45%,回族4824人,占3.28%。其他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傣族、苗族和白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4%。
2006年,峨山彝族自治县总面积1972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5.8万人。辖5个镇、3个乡: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共有5个居委会、7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双江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峨山彝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62831人,其中:双江镇56532人,小街镇26945人,甸中镇18358人,化念镇11538人,塔甸镇14992人,岔河乡10606人,大龙潭乡13148人,富良棚乡10712人。
2011年,撤销双江镇、小街镇,设立双江街道、小街街道。调整后,峨山县辖2个街道、3个镇、3个乡:双江街道、小街街道、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县政府驻双江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