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元代称石甸,明改为施甸。1962年12月由保山县划出南部地区析置施甸县。
施甸历史悠久,夏、商、周时为哀牢部族居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不韦县,属益州郡。南北朝(齐)时(561-578年)更名不建县,隶永昌郡。唐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大理政权时属永昌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设石甸长官司,辖26寨,隶永昌府镇康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更名施甸长官司,隶永昌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施甸巡检司;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五月,于广邑寨(今昌宁柯街乡内)设置广邑州,与湾甸土知州平行。1436年,广邑州址迁到右甸(今昌宁城南右甸镇),属顺宁府管辖,施甸长官司一度划归顺宁府;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施甸长官司又改隶属永昌府管辖;嘉靖十九年(1540)置姚关守备道。
清顺治六年(1649),裁施甸长官司,设平彝州,始设8乡,辖26寨伙,州址由原长官司迁至保场大石桥桥头寨。十八年裁州并入保山;乾隆三十五年(1770)设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民国元年(1912)设施甸分治县,1932年并保山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1950年设四、五、六3个区,隶属保山县(一说为三、四、五、六、七区)。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第123次会议批准设立施甸县,辖太平、由旺、施甸、姚关、洒房5个区。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式办公,隶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同年12月改属保山地区专员公署。
1978年全县辖19个公社、1镇;111个大队、1263个生产队。1996年,施甸县面积2009平方千米,人口约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万人。辖2个镇、13个乡:甸阳镇、由旺镇、等子乡、太平乡、水长乡、保场乡、老麦乡、仁和乡、何元乡、酒房乡、万兴乡、姚关乡、旧城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县政府驻甸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施甸县常住总人口314187人,其中:甸阳镇42632人,由旺镇37839人,太平乡20509人,等子乡9740人,姚关乡35199人,万兴乡14035人,摆榔彝族布朗族乡6811人,酒房乡25421人,旧城乡15109人,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6031人,老麦乡20208人,何元乡15095人,水长乡16574人,保场乡21399人,仁和乡27585人。
2001年,撤销姚关乡,设立姚关镇(2002年正式实施)。至此,全县辖3个镇、12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甸阳镇、由旺镇、姚关镇、仁和乡、保场乡、等子乡、太平乡、水长乡、何元乡、万兴乡、酒房乡、旧城乡、老麦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
2003年末,全县辖3个镇、12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137个村委会(居委会),16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7995户,总人口327299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95%,少数民族占7.28%。2004年末,全县辖3个镇、12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13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62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9445人,其中农业人口302307人,占总人口的91.76%,非农业人口27138人,占总人口的8.2%,少数民族人口24705人,占总人口的7.5%。
2005年,施甸县撤销保场乡及仁和乡,设立仁和镇,镇政府驻原仁和乡政府驻地;撤销等子乡和太平乡,设立太平镇,镇政府驻原太平乡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10月13日批准)。至此,全县辖5个镇、8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甸阳镇、由旺镇、姚关镇、太平镇、仁和镇、万兴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酒房乡、旧城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老麦乡、何元乡、水长乡。县政府驻甸阳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施甸县常住总人口305223人,其中:甸阳镇45418人,由旺镇33978人,姚关镇35096人,仁和镇47862人,太平镇27347人,万兴乡13836人,摆榔彝族布朗族乡6578人,酒房乡24246人,旧城乡15031人,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5383人,老麦乡20140人,何元乡14462人,水长乡158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