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镇位于文山县境中部延伸到东南部,面积300.21平方千米,人口14.30万人(2006年)。辖16个社区、8个行政村:沙坝、振华、兴隆、梁子、北桥、永通、大兴、文新街、攀枝花、高登、红旗、西山、螺峰、七花、卧龙、新平坝;大以古、里布嗄、高未、迷洒、白沙坡、塘子寨、铜厂、干河。镇政府驻文山新城区开化北路。有汉、壮、苗、彝、傣、回等民族。辖区海拔在1097-1983米之间,分城区、坝区、山区和半山区,坝区面积占全镇面积的30%左右,城市面积18平方千米。盘龙河过境南下。平船、砚河公路在此交会。古迹有灰土寨古人类遗址、明代教化长官司旧城址、绞花、清康熙八年(1669年)飞涯和尚所建大兴寺等,风景区有西华山、盘龙河山峡峡谷、白沙坡温泉、头塘坝公园等。
[沿革]清康熙六年(1667)设开化府即开化城。雍正八年(1730)在此设文山县,未编入里甲,由府直属。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18年(1929)为文山县中区,辖城内外5段。民国19年(1929)为文山县第一区,辖云集、威远、佛寿、大兴4镇。民国26年(1937),撤区设云集、威远2镇,分辖城区5保和东、西山前后5保,地域含今追粟街、东山等地。1950年1月7日文山县城解放,两镇合并为云威镇,5月云威镇、攀枝花区合并为文山县中心区。1951年设攀枝花区,以县城专设城关区。1958年两区合并建红旗公社。1960年分出设县蔬菜农场,1961年改称城市民公社,1963年复称城关区,1966年改称城关镇,1986年以古城名称开化镇。1997年,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6.3万,辖梁子、兴隆、北桥、南桥、振华5个行政村。
1963年分出设区,1966年撤区,划出追栗街、东山全部及平坝之一部称攀枝花公社,1984年改设区,下辖小乡。1987年撤区改乡,下辖行政村。1997年,面积242.7平方千米,人口4.8万,辖文新街、白沙坡、塘子寨、攀枝花、大以古、高登、干河、里布嘎、红旗、高末、迷洒、铜厂12个行政村。2000年撤乡建镇,下辖行政村、社区居委会。2004年,撤销开化镇、攀枝花镇,设立开化镇,镇政府驻原攀枝花镇政府驻地。全镇面积300.17平方千米,辖12个社区、8个行政村,111个自然村,310村(居)民小组。居住着,总人口159902人(其中,居民63688人,农民49714人,流动人口46500人)。2005年11月新增设卧龙、七花、螺峰、新平坝4个社区。总人口167191人(其中,居民65302人,农民50589人,流动人口51300人)。
[邮编]663000 [2008年代码]532621101: ~001沙坝社区 ~002振华社区 ~003兴隆社区 ~004梁子社区 ~005北桥社区 ~006永通社区 ~007大兴社区 ~008文新街社区 ~009攀枝花社区 ~010高登社区 ~011红旗社区 ~012西山社区 ~013螺峰社区 ~014七花社区 ~015卧龙社区 ~016新平坝社区 ~201大以古村 ~202里布嘎村 ~203高末村 ~204迷洒村 ~205白沙坡村 ~206塘子寨村 ~207铜厂村 ~208干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