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

讲述地名故事 传承深圳历史

中国故事库

罗湖桥:情系深港两地的纽带 罗湖桥在历史上作为一座民间自由往来的通道,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 年) 起,存在了580多年,但正式作为铁路桥的修建,则始于清朝。光绪十六年…

罗湖桥:情系深港两地的纽带

罗湖桥在历史上作为一座民间自由往来的通道,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 年) 起,存在了580多年,但正式作为铁路桥的修建,则始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 年)末,广东候补知府易学灏具呈两广总督李鸿章,拟凑集商股方式,修建广州至香港九龙的铁路。因粤汉铁路尚未修通,计划没被批准;清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与英国议定,修建广州至英租借地九龙的铁路,后又因英国发动南非殖民战争而再次被搁置;直到清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广九铁路借款合同》才在北京签订。中英双方商定,以罗湖桥中孔第二节为界,北端第一个钢轨接头处为线,北为华段,南为英段, 分段施工。罗湖桥至九龙段由英方修建。1911 年底,中、英两段铁路在罗湖桥接轨联通。

1980 年,深圳特区宣告成立,罗湖桥东侧建起了平行的人行桥,才首次实现了人车分流。至1981 年,完成深港口岸建设后,最终建成出入境分流的双层罗湖人行桥。以前,大批香港人通过罗湖桥到大陆探亲、经商。而如今,除在香港工作、深圳居住、为亲情和爱情往返于深港两地间的“两栖人”之外,行走在罗湖桥上去香港购物的大陆游客同样络绎不绝。

东门老街:深圳墟的前世今生

翻阅史料可以知道,古代深圳的根,在南头老城;而近代深圳的根,则在“深圳墟”。这个“深圳墟”,就是俗称的“东门老街”。墟市在岭南指的是乡村集市,是周围村落的农民、小工、小商买卖交换的场所。

深圳客家集市“深圳墟”名字溯源早在元代和明代。“深圳墟”,最早由民缝街、上大街、鸭仔街、养生街、晒布街等几条街市构成,初具一个小镇的规模。晚明始,老街一直是方圆数十里名声显赫的商业墟市。 “深圳墟”所包括的罗湖东门一带。

所谓“东门”,有一种推测可能就是当年深圳墟市的东大门所在,指的就是原深圳墟的四个门之一的“东门”,位于东门中路与解放路交界。而南门位于人民北路与南塘街交接处,西门位于新园路与解放路交界。到了民国时期,只有东大门得以残存,而解放前后,残存的东大门也毁于一旦, 只有“东门”这一叫法流传了下来。

老东门是深圳的发源地,也是深圳的根,它目睹并伴随深圳走过风风雨雨,更亲历了特区建立后深圳的巨变。

(深圳都市报记者 吕薇 整理 资料来源《鹏城街话》一书。)

作者: 中国行政区划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www.com300.com)是一个专注于中国行政规划信息展示的平台,实时更新最全,最新,最准的国内行政规划动态,为中国数十亿互联网用户提供最便民的网上新生活。

为您推荐

诗词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1940513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900242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