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人依地栖,地以人传。人与地之间是情感的纽带,是安定与坎坷的更替,是荣耀与悲痛的交织,一朝离散,也念之、在之。于是,地名文化则成了“乡愁”的重要载体,成了对优秀传统的寻根感怀。但在衔枚疾进的现代城市化浪潮中,老地名如大浪淘沙,特别容易被遗忘、淹没或代替。
近日,龙亭区民政局结合我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本着“尊重历史,保护遗产,延续文化,营造生态”的宗旨,根据居民、专家提出的建议,追本溯源,将辖区内未命名街道、新增街道等进行梳理、命名,对挖掘传承地名文化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回家的路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定名,文明乃始,文化乃昌。
生活在一个地方,人们总会记得自己住的那一条小巷、小巷的由来,须臾不曾忘怀于心。
或青苔掩石碑,或古木复雕琢,即便是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皮,也因为有了故乡地名而显得温情厚重。
开封是一座有4000多年建城史、7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夏、战国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8个朝代在此建都,故称“八朝古都”。借用朱自清描述南京的经典句子,便是“走在开封城里就是走在文化中,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八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师师的艳迹”。
纵观开封的街巷、胡同、河流、湖泊、寺庙、集市、店铺、商行、居民区、名胜古迹等的名称,尤其是一些老地名,无一不带有古都变迁的刻痕印记。
传说,北宋时,有条小河穿城而过。在州桥附近有一家经营妇女用品的店铺,店主张老实与爱女胭脂相依为命勤俭度日。胭脂在一次担水中偶尔相识一名叫俊生的男子。俊生每天来小店买一盒胭脂倒在河中,天长日久,河水便泛起玫瑰色。后来,俊生与胭脂相爱成亲。婚后不久,因金兵南侵,国难当头,俊生从军出征抗击金兵,终战死疆场。俊生走后,胭脂每天向小河投一盒胭脂以表思夫之情,后投河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小夫妻,便称这条小河为胭脂河,并把胭脂河附近的街称为胭脂河街。
明代朱元璋封徐达为中山王,徐达裔孙奉敕在汴修建府第,并在府门撰联“春王正朔颁千载,开国元勋第一家”,因此徐府所在地便有了“徐府街”这一地名。
“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在开封地名中也有范例——“金奎巷”。明代科举制度以五经取士,第一名为经魁。相传有一考生曾住此巷。他以五经考科头名,此巷因此称“经魁巷”,后讹称“京魁巷”,再后讹称“金奎巷”,并沿用至今。
相传,清代时有张、李两家住在同一条胡同里且是邻居,在修墙时,你占我一寸,我挤你一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张家想用权势压倒对方,便给在京做官的儿子写信让其过问此事。不久,其儿子回信:“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而今只见城墙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看完儿子的信后,深思良久,终于恍然悔悟,接着主动让了李家几尺。李家为此深为感动,也主动向里挪了几尺。胡同变宽了,两家重归于好。人们为赞美张、李两家知错能改、互谅互让的精神,便把这条胡同称之为“仁义胡同”。
老地名是什么?是前人曾经的日常生活,是久远的城市记忆,是保存着历史文化信息的一片片书签。不断冒出的新地名,有的与历史一脉相承,有的却毫无关联,有的却像化石般被封存起来。这样的休眠,尤其需要有人来激活。
“开封的宗祠、街巷、胡同,一砖一瓦、一椽一木,无不凝聚着最质朴的乡间民俗,无不讲述着原汁原味的传统民风,这些都是我们的家族密码。” 我市文保专家宋喜信说,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曾经孕育文明的古街道正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在孤独的守望中日渐消亡。“道路拓宽了、村落消失了,但地名不能就此消亡。待到叶落归根时,很多离家远行的游子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宋喜信说。
历史密码
开封是一座奇迹之城。千百年来,尽管朝代更迭,名称变换,但大量考古发现,从古代都城到现代城市,开封的市中心始终以宋都御街为中轴线。正因为此种特殊的缘由,在查阅以前的老地图时,很多我们现今熟悉的街道地名依旧可以找到清晰明确的标记,超越时空般地告诉人们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历史史实的文化内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城市及其细部来说,历史文化就是它的灵魂,有之则如画龙点睛,缺之则会黯然失色。
“随着城乡变迁,地名更替越来越多,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老地名逐渐被人淡忘甚至消失。”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区划地名科相关负责人说,地名消失的原因很多,有的因为历史朝代更迭,行政区、街巷更换了地名,老地名被新地名所取代;有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扩建街巷里弄,设置公共设施、新建楼盘,一部分地名指称的地理实体消失,地名也随之废弃,龙亭区辖区内许多老地名因此逐渐消退。
传承地名文化,寻觅乡土之魂。眼下,我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热情付诸实践。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2015年1月1日,我省正式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为认真做好地名普查工作,我市相关单位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积极展开相关工作,龙亭区民政局依据本辖区的特点,充分调查、挖掘、整理地名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查清辖区内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对有地无名、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清理整治地名中存在的“刻意夸大、崇洋媚外、怪异难懂、重名同音”以及随意更名等不规范现象。
开封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景观、历史遗存颇多,在此寻找灵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这次地名普查工作中,龙亭区民政局发现辖区内有7条新增街道、多处不规范地名,为了给这些地方重新起一个好听的名字,龙亭区民政局集思广益,翻阅历史典籍、地图,邀请我市多位史志专家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达成一致意见后按照相关程序报上级机构待批。
御街向西,过去有个解元胡同,因明代该街出了一名解元(举人第一名)而得名。从明代直到民国,该街一直称“解元胡同”,后冯玉祥将此路更名。此次命名,依旧采用“解元胡同”之名。
新街口与御街交叉口一带,明清以来一直叫“老府门”。明代,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为周王,封地在开封,其府邸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城旧址的基础之上建的。周王府周长九里十三步,有四门,南曰午门,东名东华门,西称西华门,北为后宰门。在明代,周王府的后裔称周王府为老府,称周王府的正南门午门为老府门,从此叫开,斗转星移,一叫就是600多年。但自从新街口至大梁门的道路拓宽后,地图上已找不到老府门。此次该街道命名,依旧沿用“老府门”之名。
龙亭以东原有一条街名为家庙街。因明周王府在此区域建家庙,街在庙周边,故名家庙街。原分前街、后街,合称家庙街。冯玉祥驻豫时改为革新街,1938年复称家庙街,1966年“破四旧”时又称革新街,1980年复称今名。后因旧城改造,街名消失。虽然该区域道路结构有所改变,但方位大体不变,所以仍沿用老地名。
北郊乡有一个村名为王口舌村。“王口舌”是“王侯舍”的谐音。相传,此处位于战国时期大梁城北部,是魏国贵族聚集地,故名。而且,从明代在此建村即称“王侯舍”,后谐音为“王口舌”。所以此次新道路命名传承老地名“王侯舍东路”。
大宏社区附近有一个王坟村,而王坟村名来自清代的王懿德,故将该社区更名为懿德社区。
“在此次的命名中,无论是家庙街、老府门街、解元胡同、菜胡同、新街口胡同、天波路、王侯舍东路,还是懿德社区,我们都是本着尊重历史延续文脉的宗旨,展现出开封历史文化更多的内涵、底蕴。”龙亭区民政局负责人说。
延续文脉
地名是活化石,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然而,能流传千古的老地名,坚强,却也脆弱。
据统计,我国共有千年古县800多个,千年古镇1000多个,千年古村落10万余个。然而,近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古县名、古乡镇名和古村落名被废弃。从1986年以来的近30年,我国已有6万余个乡镇名和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废弃。一方面是古乡镇名、古村落名被废弃,而另一方面洋地名怪地名涌现的事情时有发生,大量不符、不准地名涌现,让人摸不着头脑。挽救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本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任性改名”改丢的不仅是“乡愁”,更是民族的记忆。
其实,我国对地名文化的规范早已有之。1986年,国务院出台的《地名管理条例》提出,“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同时,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个条例,民政部亦出台《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指出对“擅自命名、更名或使用不规范地名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进行处罚。
2004年,中国地名研究所就会同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全国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7年,联合国确立“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地名也开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畴。目前,中国地名研究所已编制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和世界上第一份《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誉为是一件令人关注的力作、是重要的举措。
尽管如此,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仍然是一个崭新而艰巨的课题。对此,我市文物考古专家刘春迎认为,要把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提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要保护濒危地名,尤其是对已成为当地文化标志的古老地名,绝不能打着商业开发等旗号随意变更或废弃。确需更名时,要通过专家严格论证,注意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城市可读,地名更替、新地名的命名就是一部编年史,直观地展现其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和文明程度。随着我市的发展和街道的改扩建,新增许多街巷、地标建筑。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近年新命名的街道,出现了宋都御街、魏都路、汉兴路、晋安路、金明广场、大梁路、新宋路、宋城路、汴京路等,皆有历史出处,传承了开封文脉,彰显出文化魅力。
珍惜那些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精心设计有文化内涵的新地名,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传统文化才能有血脉传承,城市才能有厚度和温度。大地有名,文化有约。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多人会因为开封的一个地名、一个故事来寻古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