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志布志市有个同名城镇,于是当地市政厅的支所门前的宣传栏上写着这样的标题:“志布志市志布志镇志布志的志布志市政厅志布志支所”(志布志市志布志町志布志の志布志市役所志布志支所)。
市名、城镇、街道名完全重合,创造出“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绕口令般的奇效。
(点击查看大图)
一些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在北方出现了高度的重合与集群。对于自驾游的旅客,当你遇到左一个“王家村”、右一个“王庄”、北边有“北王庄”、南边有“南王庄”,那是你来到了河南;当你旅途沿线“陈”、“王”、“李”、“赵”百家姓都频繁出没时,你可能已经驱车行进在浩克山东。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但是,红色村名的诞生也分两类。
中国村名,南北风味各异
就像南北粽子有甜咸之分、南北主食有米面之分一样,村名中各异的南北风味也十分有趣。
倘若有人问:“你家在何方?”
南北方人可能会有迥异的回答。
“我的老家,就住在那个屯儿”,北方的村名有股二锅头的豪爽劲、黄土地的憨厚劲;“携手江村,梅雪飘裙”,南方村名则更加雅致婉约些。
(点击查看大图)
实际上,这跟中国地名的命名规则有关。根据地形、因地制宜地为村庄命名,是自古代就流传下来的命名规则。
诸如“山”、“河”、“沟”、“湾”、“坪”都是中国村名中极度常见的字眼。地形地势的差异,也造成了村名在地域分布上的离散与集群。
(点击查看大图)
“屯”为北方地名主要用字之一,多指较小的村庄。当一个姑娘回答家住“某某屯”时,就可以大胆推测她极有可能是山东、河北或辽宁人。
(点击查看大图)
若她称家住“某某塘”,那么她极有可能来自长江以南的东部沿海省份。
(点击查看大图)
“坝”是一种山间的平地或平原。四川、重庆等地区山地偏多,河流偏多,山前冲击平原适合早期村落建设与农业发展。所以含有“坝”的村名,几乎是四川、贵州、重庆人的专属。
(点击查看大图)
而以“岗”命名的村庄则密集地分布在山峦、丘陵较多的豫西、皖北、湖北等省境内。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中国村名,是半页幅农村画卷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在13618个“龙”村、11290个“马”村、2677个“凤”村面前,“猪”村、“驴”村因与众不同而显得可爱。而一些另类的地名背后,一些奇闻轶事使其更加充满生命的张力。
(点击查看大图)
如北京东城有几个叫“纸马胡同”的,有罗纸马胡同、何纸马胡同、汪纸马胡同。“纸马” 是做出殡之用的人扎纸马、纸车等纸具。这里的罗姓、何姓、汪姓等人的纸扎业搞出了名,于是用他们的姓命名了这里。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把自然馈赠的财富写进村名。中国村名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属矿名。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