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村镇位于文登市区西南处,依山傍海、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千百年来,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文化和丰富的物质文明,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海之滨。
据石羊村北侧西汉古墓群和昌阳古城遗址出土的器物证明,约两千至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春秋时属齐地昌阳城,昌阳古城位于宋村境内。史料记载,齐贵族田和迁康王,居东海滨,人称“康王城”。西汉时设昌阳县,为县治。《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载:东莱郡辖县十七,内有昌阳,并云“昌阳有盐官,莽曰夙敬亭”。《威海市地名志》载:昌阳县,古县名,在今文登市南境。设治于宋村镇城东村西。因位于昌山、昌水之阳,故名昌阳。光绪《文登县志》载:昌阳古城在昌山(回龙山)南。城后是台上村,东门外是城东村,西为宋村集,东西长700米,南北宽约500米,呈长方形,四周筑有城墙,范围在宋村、城东村、石羊诸村之间,现地表已无痕迹,仅地下保存有夯土城墙基础,在城址内外曾发现房基、窑址、陶井等遗迹,出土过汉代砖瓦、柱础石、石臼、铜车饰、陶罐、五铢钱等文物,其中玳瑁簪在山东省第一次发现。1950年前后,土城墙残迹高处尚存4~5尺,耕作时常可拾到刀币、五铢钱等物。1959年人民公社整地改土时,城墙基被彻底清除。但石羊村至今还保留着2000年前的两只石羊,石羊村并由此而得名。北部的回龙山系传说中的李龙文化的发源地,是“李龙王”的故乡。回龙山主山体有600余亩,海拔116米,以回龙山为龙头,向西绵延5公里,山色苍茫,云气郁织,宛如一条长龙,盘踞在山峦之间,安静的守护着怀中的村庄,有仙灵之气。清代《文登县志》以及清代文学家袁枚的《子不语》等古籍记载:回龙山早在汉代就有龙的传说,明代建有李龙王、李龙母的宫观庙宇。及至清代,回龙山庙会“香火之盛,甲于东方”,清道光皇帝曾赐予李龙王“溥惠佑民”的封号以公布其德,并将其列入了国家祀典。特别是在山东人“闯关东”的移民大潮中,李龙王的神话传说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海内外山东人共同的图腾。2007年“李龙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回龙山会,每届山会人数都达十万之众,盛况空前。
姚玑墓位于宋村镇西北臧格庄村东南。该墓为御葬,石刻较多,墓前石龟碑座上矗立2米多高墓碑,两旁雕刻石狮子、石翁仲、石狗各一对。光绪《文登县志·碑文》载有《千户姚玑公碑铭》全文。姚玑,元代忠显校尉管军总把千户事,为大唐“四大贤相”之一姚崇第五代裔孙,现宋村镇臧格庄、姚山头、紫金山等村姚氏3000多人,威海市1.1万多姚姓人,多是姚玑之后。
清江苏巡抚徐士林之墓位于宋村镇郭家店村西。墓为御葬,石刻较多,4匹高大的青石马,身上配有马鞍,另有石狮子、石翁仲、石狗等,均精雕细刻,翔翔如生。
徐士林原籍为泽头镇徐家村,而坟墓在宋村镇郭家店,民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徐士林病故前告诉属下,死后埋在自己家乡南面的爬山前店子村西。可是部下只记得店子村,棺椁在石岛港下船后,沿大路走到郭家店子村时,打听这个村叫什么名字,人们说这个村叫郭家店子村,他们误以为就是徐大人所说的店子村,就在此埋葬。第二种说法是:徐大人没有做官之前,在郭家店子村教书。一天,忽闻西邻妇女在家哭嚎,即问学生“邻女因何事而哭”。学生答:“因其丈夫闯关东多年无音讯,门中人商量要将她卖掉,她伤心至极,悲愤而哭”。第二天,徐士林取出银两和一封书信,派学生送到西邻家中。敲门时,有人问干什么?学生答:“她家男人有家书送来”。门中人听说后便不敢再把这位妇女卖掉。凑巧几天后,出外的男人突然归来。夫妻见面,女人问:“你刚捎来书信银两,人怎么就回来了?”男人听后一时摸不着头脑,夫妻共同打听书信,才知是教书的徐先生救了一命。为了表达救命之恩,夫妻二人送去钱财礼品,均被徐士林谢绝。最后,徐士林说:“这样吧,你家在村西的那小片荒地,就给我做个茔地吧。”夫妻俩立即同意。所以,徐士林死后就葬在这里。
宋村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为粮食主产区,且拥有3600亩滩涂,18公里海岸线,出产的“姚米”、“桑蛎”为宋村两大名海产品。“姚米”,是一种白色鹰爪虾,因产于宋村镇姚山头村,被誉为“姚米”。它生长在母猪河下游与黄海交汇处的海域里。春秋时节,鹰爪虾个大体肥,呈桃红色,鲜艳美丽,是捕捞的最好季节。虾捕上后,不再见水,用10%的盐水保鲜、保肥,若盐水超过15%,姚米则颜色黄暗,味苦而艮。据志书记载,姚米因其制作方法独特,味道鲜美可口,自明朝开始向皇帝进贡,数量为每年8斤,到清光绪二十五年增至每年200斤,因此,“姚米”也称“贡米”。
“桑蛎”是一种牡蛎,产于桑岛(今西海庄)村南,岛上有桑林,人们采蛎或白天或黑夜,以桑林为目标不迷方向,因而称之为桑蛎。在高岛山下港汊至双不洼这一带海底有石头,牡蛎就生活在上面,受潮水的冲击上下滚动,所以又称滚蛎。《废铎呓》载:“文登南鄙有海口曰桑岛,牡蛎之美,甲于一郡,顾其殖不繁,得之亦艰,岁晚各闲渔人始乘桴,以长杆钩到剖壳生肉”。清乾隆六年(1741年),文登侯选知县、拔贡刘储鲲《桑岛烧蛎》诗中写道“蛎房乘潮来,岔涌桑墨岛。门生把酒瓶,奚奴背干草。不用溉釜鬲,连壳付火燎。啖之清心脾,天然味更好。西施舌尖嫩,江瑶柱根老。其余众虾菜,一笔都堪扫”。由此可见当时桑蛎味道之美已广为人知。由于长年捕捞,有的地方历史遗留的蛎壳厚达30公分。现在高岛蛎江和大桥下,尚有牡蛎生长,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餐桌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