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志布志市有个同名城镇,于是当地市政厅的支所门前的宣传栏上写着这样的标题:“志布志市志布志镇志布志的志布志市政厅志布志支所”(志布志市志布志町志布志の志布志市役所志布志支所)。
市名、城镇、街道名完全重合,创造出“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绕口令般的奇效。
不过在中国,河南省里倒是没有同名县,而远在西北的青海却有个河南县(全称“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这里的“河南人”可能喝着咸奶茶、穿着蒙古袍、在草原上放牧、在香扎寺礼佛。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河南村”遍布全国。
每个国家的地名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国的地名,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律。
1995年元旦,高枫的《大中国》在《东方时空》栏目中滚动播放,从此以后人人都能哼几句“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其实,你还可以这样唱——“我们都有一个村儿,名字叫和平。王村、张庄也很多,名字挺不错。”
数读菌利用爬虫爬取了国家统计局2017年最新版城乡区划代码中的67万余个村名。在对其进行了匹配分析后,发现高度的重复是中国村一级行政区名称的最大特色之一。
在村一级的行政单位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出现了818个名字一模一样的“和平村”(或“和平社区”)、743个“团结村”(或“团结社区”)、682个“胜利村”(或“胜利社区”)。
有人将村名比作“活化石”,但实际上,它要比“化石”鲜活有趣得多。
它是有味道的,有庄稼地里麦穗的香气、有大枣熟透时的甘甜的滋味;它是有颜色的,中国人依据土壤、岩石、植被赋予它缤纷的色彩;它会动、会响,有时是中国神话中的龙凤,有时是圈养的猪、羊;它甚至有器官,在济南,那有双乳村,在葫芦岛,你还会看见一个叫“大屁股沟”的地方。
“我的老家,就住在那个屯”,对于多数人而言,在做自我介绍时报出家乡名字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但倘若你来自葫芦岛的大屁股沟、或者本溪擦屁股岭、再或者鞍山光屁股岭,可能就难为情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