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路:毗邻北京路一带,因此地有一湖泊名曰西湖而得名,与杭州西湖重名。现在西湖路一带还保留有药洲遗址,是五代时期南汉国皇帝刘龑(注意了,这是该皇帝自己造出来的字,不过他原名刘巖也经已够复杂的了)集方士在西湖上的沙洲炼丹,故名药洲。

东山口:所谓东山,即广州城东郊外的岗地,位于旧时广州大东门以东。直到清末民初,外国人前来传教办学,华侨归来置地建屋,这里才逐渐成为新兴起的富人区,一幢幢日后成为东山口名片的洋楼拔地而起。东山口的繁盛始于来自美国南方浸信会传教士在此处购买了大片土地,兴建起福音堂、恤孤院、培道女子学堂、安老院、医院等与宗教、教育和慈善相关的机构。

烟墩路:烟墩意即古代之烽火台,可想象出前文所提及的山岗地形。传教士创立的培道中学屡经变迁,后来分为烟墩路上的广州七中及培正中学。两所同根源的兄弟学校隔街而立,皆为红砖绿瓦。上学路上,往往左边一侧走着七中的学生,右边一侧走着培正的学生,甚是奇妙。

署前路:民国建路时,因路旁有警察公署而得名,这里有著名的东山百货大楼。如今警察公署已不复存在,但记得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前不久招商银行在署前路新开支行时的宣传,使用谐音把这里称为”数钱路“,一语双关。

龟岗大马路:公交东山总站的所在地,此处地势倾斜,有一定坡度,不禁让人联想到龟岗,是不是指像乌龟壳一样拱起的小山岗?
恤孤院路:这个路名之所以让人感到特别,是因为传教士为这里的慈善机构命名并非叫孤儿院、福利院,而是叫恤孤院,有体恤、怜悯孤儿的意味。作为路名起源的那个恤孤院,如今也不复存在了。比较知名的洋楼逵园就位于这条路上,如今常用来开设艺术展览。

庙前直街:“庙”指的是东山寺,始建于明代,现已不存,独留下庙前直街、庙前西街这样的名字,来让大家意淫寺庙旧址在哪个方位。
寺贝通津:第一次看这个路名时,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带有点日本的风格。“寺”指的是方才提到的东山寺;“贝”通“背”,背面之意;“津”指码头,在古时广州特指珠江边的码头。因此整个地名连起来的意思便是:在东山寺的背后,通往海边码头的那条路。

提到“通津”,广州的老城区还有荷溪通津、云海通津这些同样很美的路名。通往之处,不知可有人问津?
竹丝岗:毗邻中国电信广东省公司一带,名字起源于此处本是一个遍布竹树的山岗。如今为居民小区,亦有洋楼散布其中。

较场东/西路:名字源于东较场,一个与体育紧密联系的地方。从唐时开始这里便是阅兵和开展武科举、军事体育训练的地方,到清康熙年间正式改名为”东较场“。清光绪年间废止延续了千余年的武科举制度,便把东较场易名为”广东省运动场”。后多次更名,直到解放后最终命名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至今,所幸的是较场东路、较场西路依旧把昔日“东较场”之名保留了下来。
梅花村:位于今日杨箕地铁站一带,因马路两旁多植梅花而得名,上世纪20年代曾称模范村。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曾在此建造官邸,广东省委大院亦位于梅花村小区,里面还保留着一些历史建筑。小区里面目之所及都是老人家,让人感觉随便一个都是以前省委里面的大官。

在越秀区的尾巴,来列举一下二沙岛这些特意起的名字:大通路、烟雨路、晴波路等等。当初路过时便觉得这些街道有种与众不同的雅致,经查阅后方知这一批街道命名是在开发二沙岛时废除了比较“土”的旧街道名称,而融入了旧“羊城八景”的典故而来,如“大通烟雨”、“珠水晴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