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前,明王朝初期,回龙观地区尚是一片牧马草场,附近的西二旗、西三旗就是由牧马军卒的居住地而形成的村落。到了明代中期,弘治皇帝到天寿山拜谒皇陵,往来经过这片牧马草场,在此建玄福宫。这位皇帝曾迷恋道教,引起文武大臣极为不满。在宫里修道,要经常听大臣们聒噪,于是弘治帝琢磨着另找地方。他以谒陵驻跸为由,传下一道御旨,在沙河南边的牧马草场上修建道观,赐名“玄福观”。道观由弘治十七年始建,正德十年建成,并最终改名为“玄福宫”。工程前后持续了十二年。
据史册记载,当年的玄福宫规模很大,山门即有内、外两重,钟楼、鼓楼、龙殿、虎殿、左右殿、正殿、南北方丈等俱备。正殿供奉玄武之神,即真武大帝。整座建筑“琳宫贝宇,杰出霄汉,轮奂完美,丹碧辉映”,成为京都城北的一大观瞻。显然,玄福宫是明中后期的一座皇家道观,兼有明帝谒陵时往来途中一处行宫的功能。其建成后,明朝皇帝到天寿山拜谒皇陵,回銮途中多驻跸于此。大概就是这个原因,玄福宫又俗称“回龙观”,一直流传到现在。
关于回龙观,还有另外一个传说。 回龙观的地名与皇上去十三陵祭祖有关,明代“土木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不幸被俘。迫于形势需要,兵部侍郎于谦拥立朱祁镇之弟、絣王朱祁钰为皇帝,即景帝。
接着又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将称帝的弟弟贬为絣王。并限定朱祁钰活不可祭祖、死不能入葬昌平天寿山明帝陵(十三陵)。 朱祁钰被贬后,孤独悲凉,思念父母,却连上坟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回龙观这个地方,遥望天寿山,默默以心相祭,然后再含痛回府。后来,朱祁钰经常落脚的那座小庙就被称为回龙观,现在的回龙观就是指小庙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