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南京城东中山门外有一条南北向的道路,名为“苜蓿园大街”。那么,“苜蓿园”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呢?苜蓿原产于西亚的伊朗高原地区,本非中国土生。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正式打通。在汉代,西亚的动植物纷纷传入中国,其中“汗血宝马”等珍贵马匹因为中药的军事用途而在内地大量养殖。喂养良马要精细的草料,于是西亚的优质牧草——苜蓿便在这时随之引入汉地广泛种植。汉末医书《名医别录》中,便首次记载了“苜蓿”。汉代以后,很多王朝都设置了专门的养马机构。先秦时期创设的管车马的太仆寺成为后代管理国家马匹养殖的专设机构,其长官常称太仆寺卿。而替皇宫或者朝廷种植养马草料——苜蓿的地方也称为苜蓿园。《晋书·华廙传》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登洛阳陵云台,望见大臣华廙曾经管理的苜蓿园“阡陌甚整,依然感旧”。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作为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对朝廷马匹养殖自然格外重视。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大都城外有苜蓿园,主管官员为“提领三员”,主要职责是“掌种苜蓿,以饲马驼膳羊”。到了明代,朱元璋定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六年(1373),朝廷在滁州(今安徽滁州)设立了国家专门管理军马孳牧的机构——太仆寺,军马实行官牧。在今南京紫金山四周,太仆寺按马的毛色分类蓄养军马,产生了“青马村”“黄马村”“红马村”“白马村”(今白马公园一带)“黑马营”等地名。另外按律,凡儿马(公马)一匹、骒马(母马)四匹合为一群,委牧夫一人,五群设群长一人。“群”实际上是一种以马为纽带的准军事组织。今天南京城东的“马群”也因明代军马群放牧的重要基地而得名。
既然紫金山下成为军马养殖基地,种植马料苜蓿的地方也选在了南京城朝阳门(今中山门)外、紫金山下,于是“苜蓿园”这个地名也在明初应运而生。到了明清鼎革,马群不再养马,苜蓿园也不再种苜蓿,不过种植到江南的苜蓿反而成为农家珍馐,别名“秧草”“草头”“金花菜”,如秧草烧河豚、蒜香母鸡头(苜蓿头)则成为时令名菜。
“苜蓿园大街”“苜蓿园大街地铁站”等又在给这个地名注入新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