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厂镇地处物阜民丰的江汉平原南部,是湖北省石首市的北大门。新厂镇历史悠久,明代便有樊李两家竹器厂在此新置厂房,新厂镇由此而来。
古时候,新厂叫段堤垱。这地方北近荆江干堤,与江陵交界。东是开阔平原,土肥得冒油。可惜与西面的白龙港隔江相望,传说那白龙神只保护公安县,把江水恶奢(使劲)地往江北喷,使这里年年淹水。老百姓有田种不好,就出门逃荒。留在乡里的只好捆着肚子过,要说几遭孽就有几遭孽。只有办竹器厂的樊、李两家,紧靠段堤垱南边两里处住着,从未远离家门,日子还算过得去。
李蔑匠年少时读过几年私塾,因家境贫困,只得弃学从业去学蔑匠。他心灵手巧,勤学苦练,几年功夫便手艺出众。真是行行出状元,蔑业上诸般皆会,人称“万能蔑匠”。后来又积蓄了一些本钱,扩大了蔑业规模,门前开蔑货铺,门后修了几大间作坊屋做竹器厂。
有年春节,李蔑匠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内行一看便知,这是幅寄情寓志,示意完美的双关联。这 幅竹器行业联,得到不少人的称赞。
一天,王县令带着师爷,出衙游春到了这里。看到“成大器、见奇才”之句,心中不悦。心想,我县太爷都不敢夸这海口,乡野村夫竟如此胆大。他大声喊道:“师爷,给我把这对联撕了。”李蔑匠连忙拦住说:“太爷,有话好说,只要你能指出对联错处,不须麻烦师爷动手,我自己撕。”县太爷哼了哼说:“我看你说大话闪不了腰,喝凉水上不了瞟。我问你,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奇才?”蔑匠一听,又好气,又好笑。气的是官仗权势滥耍威风,鼓皮上挽友鬏,有意找麻烦整人;笑的是,他胸无点墨,尽胡说一气,草包一个。
于是将错就错,引他上钩,慢慢戏耍。于是毫不在乎地说:“太爷怎么知道我没有奇才呢?”县令一昕,倒吸了一口冷气。不过马上镇静下来。心想,就算他有点才学,难道敌得过我和师爷两个人吗?他便开口问道:“你姓什么” 蔑匠回答:“庶民不敢姓树种”。县令一听,丈二和尚一一摸不着头脑,示意师爷,师爷也不懂。他俩只好张飞穿针 一一大眼瞪小眼。蔑匠娘子实在看不过身,便插上来说:“宋字无盖,别当木猜。”哪知他俩还是抓耳挠腮。对面樊爹的小孙伢跑过来,指着万能蔑匠,娇声娇气地说:“他,他姓李。”逗得看热闹的人大笑起来。县令好似姜辣口,蒜辣心,辣椒辣了不做声。
万能蔑匠见时机成熟,便客气地说:“请问太爷贵姓?”县令心想,机会来了,我也用谜语来难他。洋洋得意地说:“本县顶天立地英雄汉,拦腰横行一扁担,若是封门去种田,上下出头把理辩”。蔑匠昕完便答:“峨!你是山中狮子壮丹花,蜂巢千子母当家,三位一体是你姓,众卿朝拜尽荣华。太爷原来‘自玉无瑕’。”师爷接口:“有点主见”。县令“美中”。蔑匠“皇后”。他们你一言我一语, 巧对连环谜。气氛缓和了,王县令想抢坡下,但李箴匠不放过。他故意说:“前天一个买蔑箱的秀才,跟我出了一上联,我想不出下 联,不知太爷能不能赏光,为小民排忧?”县令不好推辞,说:“那你说说看。”蔑匠说:“门内无市何必闹”。县令听出了弦外之音,是讥讽 他没有真才实学,怎不安分守己。但又无话反击,只好和师爷一样,摸着脑壳,冥思苦想。只见李蔑匠的儿子从作坊里跑出来高声说:“相下有心应当想”。众人听了,拍手叫好。县令面红耳赤,准备开溜。蔑匠想,编筐织篓,重在收口。连忙迈步上前说:“太爷, 师爷执意要走,小民寒舍也不好相留,又没什么礼物可送,只有打油诗一首,请二位笑纳。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挂,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他这首诗谜,藏着“皇有此理”四个字,但县令并不解其意。反而感激不尽地笑着说:“嘻嘻,对对。我姓王,你姓李,我们官民是一家嘛!”说完,连叫多谢,打拱作揖告退。
这奇怪的人,奇怪的事,像长了飞毛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开了。十里八方的人们,都好奇地跑到这儿来问长问短。使这对面处户两家竹器厂附近,像集市一样热闹起来。人们还发现,这里的蔑货都不错。正如樊家门口贴的对联一样“出品必精价廉物美;制器须固外巧内坚。”凡是来的人,总要买几样称心蔑货带走,不少蔑货贩子也到这儿订货、批发。就这样,生意自然做开了,做活了。连武汉三镇的人,都知道石首有樊李厂,竹篾器具应有尽有。
后来,这一带出现崩岸,不到两年,就崩到了樊李厂边。于是他们两家拆了旧厂房,在段堤垱上建了新厂房,重新办广。所以,段堤垱改名“新厂”。
(资料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