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街,位于蒸阳西面,通向向群路,长123米,宽2米,水泥路面,清代时布政司衙门所在地,且街道形状似口袋,故名布袋街。
很久以前,衡州府的布袋街名“奴隶街”,住着49户人家,都靠挑水、打柴、抬轿、帮工为生。住在街尾的一户罗老汉,老两口年近花甲,还没有子女,常为这事发愁。
有一天,又下雨又打雷,罗老汉没办法出去做事,家里只剩下一个红薯。这时,有个老太婆浑身湿透站在罗家门口,伸手说:“你行行好,我两天没吃东西了,给点吃的好吧。”罗老汉连忙把老太婆搀进屋里坐在板凳上,吩咐婆婆把那个红薯给她吃。老太婆吃完红薯后,从竹篮里拿出一条布袋递给罗老汉说:“今后你想要什么,就对布袋说一声,它会给你的。”说完转身就走了。
罗老汉不肯要,跟着追出门外,老太婆连影子都没看到。罗老汉回到屋里,坐卧不安,觉得实在过意不去,老两口商量无论如何也要找到老太婆,把袋子还给她。罗老汉又对婆婆说:“要有一个孩子就好了,也好帮我们找一找。”
“哪有这样的事罗。”婆婆子说。
哪晓得话还没落音,只见袋子在桌子上动起来,一下子就变长。罗老汉连忙把袋子打开,怪事!一个胖胖的小孩一下子从布袋子里爬出来,站在地上跳一跳长一尺,跳两跳长两尺,眨眼之间,一个五、六岁的小孩站在屋中间,喊娘叫爹。
罗老汉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眼泪都流出来了,婆婆子撩起衣角躁着眼泪对小孩说:“崽呀!屋里连鸡蛋都没一个给你吃。”
“娘,布袋里有的是鸡蛋。”小孩指着布袋说。罗老汉伸手向布袋子里一摸,摸出十几个鸡蛋,一家人饱餐一顿。罗老汉感谢老太婆恩惠,给小孩取名“袋生”。
不料,这事没过几天就传出去了,传到了衡州知府耳朵里。知府是个贪得无厌诡计多端的人,因眼睛上面有一个铜钱大的疤,人们背地里叫他“疤三”。他听到罗东老汉家有一条仙人送的布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心里痒得不行,恨不得立刻捞到自己屋里来,便派衙役把罗老汉抓来。
罗老汉跪在堂下说:“老爷,我一不偷,二不抢,何事把我抓来?”疤三把堂木一拍,大声吼道:“大胆刁民,你从哪儿拐骗一个小孩来做崽?赶快从实交代,免得皮肉受苦。”罗老汉只得如实相告。疤三一听,确实不假。为了检验袋子的灵验,疤三对罗老汉说:“过三天是抚台大人的生日,我有一事要你代劳,要母鸡一百只,草鱼一百条,重量都是三斤三两三钱,到时送来,若不对数,就要你的命。”罗老汉回到屋里闷闷不乐,婆婆子知道后心里不安。只听袋生说:“爹,莫愁,疤三要这些东西,给他就是”
“唉!”罗老汉叹着气说:“崽呀!你不晓得,这疤三是个贪心的人,还不晓得下次又要出马咯(什么)鬼点子。”
第三天,罗东老汉挑着鸡和鱼送进了府衙,疤三一看,一色的鸡、鱼,没刺可挑。还没等罗老汉出门,疤三拖着罗老汉说:“罗老汉,这次你代劳了,还有一事要你做,我女出嫁,要办点嫁妆,需要玉手圈一双,如意锁一把,金丝衣一件,金宝钗一对,过三天,我亲自到你屋来拿。”
罗老汉一听,差点气晕过去,回来就对婆婆和袋生说:“你们母带着袋子逃命去吧,疤三老狗这次又要我为他女办嫁妆,我拼了这条老命,也决不会给他办。”说完竟“呜呜”地哭了起来。
袋生见父亲这样,劝说道:“爹,不要哭,狗官来了,我自有办法。”第三天清早,疤三带着几个衙役来到罗老汉家。衙役喊开门,疤三开口就问:“我要你办的事,准备好了吗?只见袋生站到罗老汉前面,手捧布袋说。疤三,你要的东西在袋子里,自己捞吧。”疤三一听,气得只想发作,但一看到宝袋子,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把手伸到袋子里就捞,摸出了玉手圈,如意锁,金丝衣。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疤三的双手也越摸越快,连脑壳也钻进了袋子里。这时人群里有人大喊一声:“打呀!”大家你一拳我一脚,疤三没地方躲藏,命往袋子里钻,说也奇怪,袋子也跟着胀大了,人们在后面边追边打,疤三活活地被打死了。人们晓得这是个宝袋子,干脆吃、住都在里面,再也免得受那种苦了。
从此,“奴隶街”便改名为“布袋巷”。
(资料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