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市大埠岗镇有个杨家坊,杨家坊顾名思义应该是杨姓人居住,但是现在居住在这里男丁都姓王,竟没有一户姓杨。其实杨家坊本来就是杨姓人居住,并且是大埠岗一户望族,300多年前杨姓人因假冒皇帝,骗取钱财,被官府追杀,逃得了无踪影。
传说大清朝康熙年间,杨姓家族一个叫杨亨财的在京杭一带经商,几十年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号称“福建财王”。他不仅在杨家坊修建了豪宅大院,还花巨资捐得奉直大夫的功名。当然,这只是一个虚名。古时候商人的身份不够显赫,所以,总想找机会讨个实职官衔。有钱好办事,不久,经人推荐结识了闽赣总督,那总督是个八旗弟子,掌管两省的民生、军事,权倾一方。
这一年,官府平乱,费尽了库存银两。总督听说号称“福建财王”的杨亨财有事相求,便开口向“财王”借资。杨亨财见巴结贵人的时机到了,也不吝惜钱财,倾其所有,将大笔银子借给了朝廷。
一年后,杨亨财拿着借条向总督讨钱要官。经过一番战乱,国库空虚,哪有银子归还?好在总督守信,给杨亨财封了一个两河盐税使的肥缺,让他代收闽赣两省河道盐税作抵借款,时间三年,三年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去。
三年期满,杨亨财不但收回本金,还大赚了一笔。换着一般人应该是心满意足了,杨亨财却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他见代收官税,赚钱轻快,又听说原来的总督调离他省,便打起歪主意,上交公章后,自己私刻公章,继续收税。私收朝廷盐税,一旦败露,是要满门抄斩的,总得想个掩人耳目的办法。
一天,杨亨财偶然听说皇帝下了江南,在民间走动。一个惊天计划在心里形成:何不演一出康熙皇帝临幸杨家坊的闹剧,拉上皇帝这张虎皮做大旗,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说办就办,杨亨财花了大价钱,从江西请来了一个几十号人的赣剧戏班。
清朝初,康熙皇帝南下微服私访的事,在民间也有传闻。这大清的皇帝别说普通老百姓没有见过,就是府县衙门的官员也难得有人见着,再说皇帝去哪,一般人也不会知道,杨亨财钻的就是这个空子。
没多久,一行衣着华丽的人员,骑马坐轿,鸣锣开道,很张扬地住进了杨家坊豪宅。对外只说皇帝南下福建,自江西路过邵武,听说道峰山龙脉非凡,要来杨家坊小住几日,把杨家大院作临时行宫。
杨亨财走南闯北见过一些世面,看了不少大戏,也听说过一点宫中礼仪。他选了一个眉目清秀、气度轩昂的小生做皇帝。戏子本来就善于装扮,稍经调教,便做得有模有样,一举一动都颇有皇帝的气势和威严。衣着道具也是戏班现成的,其他人员分别装扮太监、宫女之类,大门口站上一排虎虎生威的锦衣卫,外人一看果然气势非凡。那戏班只当做戏,哪里知道杨亨财假戏真做。
假皇帝住进杨家坊后,杨家坊大夫第每日享受豪华大宴,就连呈各种食品用物的时候,都要行跪拜大礼,口称圣上,摆出一套皇室礼仪的架势。
“皇上南下到了大埠岗了。”这个消息如同飞一样,很快传遍闽赣两省。一时间,大小官绅、候补官员没有得到差使的,甚至土豪财主都追着假皇帝送礼。都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纷纷来拜见皇上。到了杨家坊,见皇上高坐大堂,忙三跪九叩,口称恭迎圣驾,也不敢仔细辨认。
杨亨财本来只是想给自己撑个场面,拉虎皮做大旗,那戏班也只是小住两日,付了工钱便让他们走人,没有想到献款献物的人源源不断。心想,这戏不如继续演下去,大赚一笔,反正杨家坊地处偏僻,山高皇帝远,能瞒多久瞒多久,无论谁送的钱财礼物,全部照单笑纳。
没多久福建巡抚也得到皇上驾临大埠岗的消息,心想,这么大的事我们怎么不知道。心里蹊跷,却不敢贸然前来查看,只是派快马托京城的官员打听皇上的去向。过了一个月才打听到皇上还在杭州乐着呢。
“杨家坊出了一个假皇帝!”这还了得,巡府立马派出精干人马前来捉拿,不日兵马到了邵武府。杨亨财知道自己玩的是一出险招,早派了家里人在府衙附近打探消息。这天,家人探知官军已到,于是连夜飞马报信。杨亨财听到消息,吓得魂飞魄散,趁天还没有亮,便遣散戏班,安排族人带着金银细软,连夜四处奔逃,再也不敢回杨家坊了。
官军到了杨家坊,见杨姓已人去楼空,只好放了一把火,把杨家宅院烧个一干二净。王姓后来迁入并不断繁衍,但杨家坊地名始终沿用至今。
(资料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