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

小地名背后那些事

中国故事库

兴城地名中有很多“台子”,如刘台子、台子里、元台子、前五台、后五台、头台子、二台子、四方台、前台子、上台子、杜小山台、吴小山台等等。在一个县的区域内,有如此…

兴城地名中有很多“台子”,如刘台子、台子里、元台子、前五台、后五台、头台子、二台子、四方台、前台子、上台子、杜小山台、吴小山台等等。在一个县的区域内,有如此多与“台子”有关的地名,这种文化现象很值得研究和思考。
在古代,台子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用于观赏、观礼;二是作为某种标志;三是用于报警。在这三种台子中,用于观赏、观礼用的台子是产生最早的。

兴城市望海乡四方村曾有过一座“四方台”,就其形状而言,大体判断它应该是一座观礼台。史料中对于“四方台”的来历没有记载,四方台的遗址也已无从考证,但民间关于四方台的传说却在当地广为流传。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回盛京祭祖时,途中经过望海乡四方台村,看见路边有一座高高的土台,便问身边的随从人员:“这是什么地方?”随从告诉乾隆皇帝说:“这地方叫四方台。”乾隆脱口说出一句上联:“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台上观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叫随从人员对下联,随从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张飞看老鼠——大眼瞪小眼,谁也搭不上茬儿。这时,大才子和珅走到乾隆皇帝身边说:“皇上,臣有一句下联: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乾隆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对和珅连连称赞。

刘台子乡的刘台子村最早分为前刘台子、腰(中)刘台子和后刘台子。据《刘氏宗谱》记载,明朝末年,刘氏三兄弟从登州跨海来此地落户,兄弟三人由南至北修了三座土台作为建村的标志,统称“刘台子”。刘台子乡的“台子”显然是标志性建筑。与刘台子一样,徐大堡镇的台子里、红崖子镇的小三台都是当初筑台建村的标志。

兴城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要塞,明朝中后期,作为军事前哨,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烽火台。元台子乡保存着明代设立的“灰山堡”和“塞儿山堡”遗址。据史料记载,“灰山堡周围一里三十六步,门一,驻军一百九十名,辖烽火台九座;塞儿山堡驻军四十一名,辖烽火台十三座。”有如此多的烽火台,自然产生了很多以烽火台方位为地名的村庄。像元台子乡的上元台子、下元台子,南大乡的前五台、后五台,红崖子镇的头台子、二台子,望海乡的前台子,围屏乡的上台子都属于这一种。

如今,那些大大小小的“台子”早已消失殆尽,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些与“台子”有关的地名,这些地名的背后,是兴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红石碑有碑为证

在兴城,“红石碑”虽然只是一个村,却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它距宁远古城5公里,距兴城海滨只有3公里。隶属于钓鱼台街道黎明社区。红石碑的历史很悠久。

相传,早年间,红石碑村的东北有一条小河,河水长流不息。明朝天顺年间,从山东来了一户姓王的人家,在这条小河的西岸定居下来。天长日久,人们给这个地方取了个名字叫王家沟。开始几年,王家的日子过得还挺好,可是过了几年之后,王家的家业渐渐衰落。此时,又有一户姓郑的人家从河南搬到这里,看到王家家境败落的景象,觉得王家沟这个地名与“亡家沟”谐音,有家败人亡的意思。于是撺掇王家把家搬到现在的红石碑这个地方。郑家当家人在村子的西边看见一座坟墓,墓前立着一块红色的石碑,于是,给这个地方取名为红石碑。

传说归传说,对于红石碑村名的来历,多少年来始终是一个谜。

2010年7月13日,兴城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在红石碑村修公路时,铲车挖出一块不完整的明代“明威将军”碑。考古人员清理和现场勘察发现两个石碑座,两个碑额、一个碑身、一个石香炉。考古人员对石碑主人的历史背景进行过考证,但是,没有结果。后来,兴城市文物部门将这块石碑运往兴城文庙妥善保管。现在,在文庙的碑林处还可以看到这块红色石碑。再后来,又陆续发现几块红石碑的残片。

据兴城地方志记载,清代这里就叫红石碑村了,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这几块红石碑沉睡在地下已经有一二百年了。据了解,像红石碑这样与一块石碑有密切关联的地名,在辽宁地区尚不多见。

据考古人员介绍,红石碑村发现的石碑碑额上雕刻有明显回云纹,能分辨出“诰封明威将军”、“明故□公讳世爵墓”等字样。很显然,这些红色石碑是明代一位将军及其亲属的墓碑。

这块石碑的发现,为红石碑地名的来历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近年来,随着兴城市委、市政府及兴城高中等重要单位的入驻,红石碑村已成为兴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的发展前景越来越被人们看好。

曾经的军事重镇“大寨”

在兴城市最南端有一个大寨乡,当年“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很多不知内情的人都以为大寨乡是受这一运动影响而得名的。实际上,兴城市的大寨乡,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朝初年在六股河东西两岸驻扎九营十八寨,大寨便是其中的一个营寨。距大寨西一里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小寨,大寨与小寨彼此呼应,军事上形成掎角之势。尽管目前还找不到关于大寨与小寨两个营寨的详细史料,但就目前已知的资料,足以证明当年的大寨乡境内是一个军事重地。

据文史工作者踏查,明二道卫边墙,清头道柳条边壕均从大寨乡境内穿过。据《柳边记略》等史料记载,清顺治八年设柳条边,从绥中县“水口边门”向东北延伸进入兴城境内,斜贯大寨乡中部,进入围屏乡。至今,六股河东岸仍有“边门口”这一地名。

《皇明从信录》记载,明正统七年(1442)筑成辽西边墙。经踏查,该边墙分为头道边墙和二道边墙。头道边墙居外,二道边墙居内,两道边墙相距4公里左右。二道边墙从绥中高台堡(今绥中县高台镇)至三道沟堡以东跨六股河进入兴城大寨乡,经牛彦章、后罗屯、花营向东北延伸,进入围屏乡。

清康熙十四年(1675)首次扩展柳条边,也是从绥中高台堡边门向东延伸至兴城大寨乡牛彦章村,跨越路线与明朝的二道边墙路线一致。

《全辽志》记载,明代,在大寨乡设有“新兴营堡”,周围一里,驻军一百七十五名,辖八个举火台。《宁远州志》载有“刘彦章堡”。民国版《兴城县志》载有“牛彦章堡”。经实地勘察,历史上并没有“刘彦章堡”这一地名,以此断定,《宁远州志》中所载“刘彦章堡”应为“牛彦章堡”之误。而“牛彦章堡”就是《全辽志》中所载的“新兴营堡”。

大寨乡还有一个地名应该引起文史工作者的注意,这一地名即花营,也就是现在的大寨乡花营村。《全辽志》载有“锦川营堡,驻军一百七十五名,辖十二个烽火台。”经实地勘察,花营村就是书中所载的“锦川营堡”遗址。调查当地的老年人,他们说唐朝时高丽国大将花尔曾经在此处扎营,所以称花营。但是,所有的史料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此说法应是民间以讹传讹所致,不足为信。

据《明史·满桂列传》载,“天启七年会蒙古炒花诸部离散,桂收之置麾下。”按满桂系蒙古族,当时为大将,协袁崇焕镇守宁远卫城(今兴城古城)。以此分析,花尔当系蒙古族,属炒花部。所以,花营应该是因为降明的大将花尔在此扎营,于是有了花营这一地名。

总之,林林总总的资料都有力地证明,当年的大寨乡确实是一个军事重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今天,大寨乡已经成为重要的经贸之乡,该乡的马铃薯(土豆)远近闻名,大根萝卜条更是远销东南亚。大寨乡百姓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再也看不到当年的战火硝烟;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喜人的祥和景象。

作者: 中国行政区划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www.com300.com)是一个专注于中国行政规划信息展示的平台,实时更新最全,最新,最准的国内行政规划动态,为中国数十亿互联网用户提供最便民的网上新生活。

为您推荐

诗词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1940513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900242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