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箭垛,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与湖北省广水市交界处,相传宋代杨文广射箭书给八姐九妹,被此山拦住,故名瞒箭垛。
古汉语中,垛是指墙或某些建筑物突出的部分,有支撑或掩蔽作用,即明清时期城墙当中俗称的垛堞或女墙。因此,用垛作为地名,大概取其形貌而命名。在信阳,至今以“垛”命名的地名还有仓房垛、鸡冠垛等。
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一些资料中有关瞒箭垛的传说至少流传着三个完全不同的版本,其中一些故事情节因前后矛盾,令人莫衷一是。在第一个版本中,瞒箭垛与宋代杨文广射箭书的传说有关。第二个版本中,瞒箭垛中射箭书的主人公不再是宋代的杨文广,而变成了隋炀帝杨广。第三个版本则显得更为另类,射箭书的主人公直接变成了明末的鸡公大王。
▲瞒箭垛上的古庙遗址
尽管这些传说中的故事发生时间前后跨越了百年之久,但地方志中有关瞒箭垛的记载时间则出现的较晚。比如同治年间编纂的《应山县志》在《卷四》中记载:“瞒箭垛,山治一百二十里。相传宋杨文广射箭其上,至今土人尤或见其遗簇。山北即信阳州境,南为失误沟,水流至唐贩与仰天窝,水会沿流,群峰耸峙,环山在县东百里,相近有□□山。”
此外,光绪年间编纂的《德安府志》在《卷之二》中记载:“府北二百里即蛮荐山,相传宋杨文广校射处,山北即信阳界,其涧水南流,与仰天窝水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里第一次用了蛮荐山这个名称,而不再是瞒箭垛,这让我们对瞒箭垛的地名来源有了新的思考。
▲瞒箭垛远眺
蛮荐山中的“蛮”据说有古代的蛮族有关。在中国历史中,蛮族一词指涉非中原地区的、文化落后于中原部落的南方部落。早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分裂时期,淮河流域与汉江流域常常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原有居民常迫于战争向南迁移,这些地区出现大量空荒之地。于是,原来居住于南郡、江夏郡的各支蛮族借机向北向东迁徙,占据上述因战争和人口流亡而形成的空荒之地。在蛮族迁徙过程中,今随州地区为重要通道,因而也成为蛮族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事实上,至今信阳人仍把南方人称为蛮子。
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随州》一书记载,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后近10年中,随州地区以大洪山为中心的蛮族群众曾反复起事,反抗官府的暴政,也因此受到残酷的镇压。元嘉二十一年,柳元景出任广威将军、随郡太守。当时“郡内少粮,器仗又乏”,蛮族趁郡城粮食与兵器均缺乏的有利时机,起兵阻断随郡与外界交通的驿道,向随郡进攻。但柳元景是当时一位有名的战将,他从勉强凑集起来的六七百人的队伍中分出500人,让他们绕到蛮族军队的背后,当蛮族即将到达郡城时,他开门迎击,先期出城的那500人也奉命从蛮族军队背后发起攻击。“蛮众惊扰,投郧水死者干余人,斩获数百,郡境肃然,无复寇抄。”约在同一时间,沈庆之也奉宋雍州刺史刘骏之命,进攻大洪山区蛮族即所谓“郧山蛮”,掳掠了三万多人。
有意思的是,这场暴乱发生的时间与传说中记载的杨文广射箭书的事迹大概接近。至此之后由于随州地区再未发生过大规模的蛮族起义事件,而人们也逐渐淡忘了这段史实。后来的人们可能是望文生义便把蛮荐山更名为同音的瞒箭垛,又安插了一个杨文广的美丽传说,而以杨文广为代表的杨家将故事恰好从明清时期才随着戏曲、皮影戏的各地的传播而变的流行开来。
这样看来,蛮荐山的来源与蛮族迁移有一定的关联,这是因为“荐”在古代汉语中有迁移之意。清代《康熙字典》中引《左传·襄四年》”戎狄荐居”。其中这样解释道:“《注》荐,草也,言狄人逐水草而居,徙无常处”。联系到南北朝时期蛮族开始逐渐迁移到随州的这段历史,我们认为这样的推测有一定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