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市区街头,途经一处处公园、景区,路过一个个小区、街道时,你是否会为这里独特有富有韵味的地名会心一笑?荷花湾广场、红叶川公园、天地桥、馨和家园、凤凰路……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蕴有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
为适应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地名管理,我市于2013年出台《滨州市城区地名规划(至2020年)》,以此来提升地名命名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保护和弘扬地名文化,保持地名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滨州地名规划以“系统规范、雅俗共赏、体现规划、好找好记”为基本原则
《滨州市城区地名规划》的范围,与市规划局《滨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即“四环五海”的“四环”规划区域,总面积约176平方公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利用地名学原理弘扬当地历史文化,参照区域地理环境,贴近城市人文背景,彰显城市精神风貌。
地名规划以“系统规范、雅俗共赏、体现规划、好找好记”为基本原则,并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原则;具备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尊重历史、人文、自然原则;尊重当地群众意愿原则。建立布局合理、层次清晰、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地名网络体系,优化地名工作环境,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服务。
“凡在本规划范围内编制地名规划,确定街道、桥梁、居住区、建筑物、广场、各类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等相关活动及事项时,均应执行本规划。”滨州市地名办主任李树友说。
滨州地名规划雏形始于1952年,仿济南经纬路建路起名
今滨州城市的前身名北镇(属蒲台县), 昔日的小镇依河而生,因渡口而兴旺,散居的村落因为古黄河渡口的缘故而聚合在一起。道路因河而成,因商而兴,缺乏规划。如今走进城区东南角的老北镇,仍依稀能看到昔日的模样:街道狭小而拥仄,交错互通,一幅自然的景象。
1952年10月,驻地惠民县城的惠民专区,因行政区域跨黄河南北天堑,管理交通不便,将专署驻地迁至位于黄河北岸、战略位置重要的滨县北镇。在街道规划时仿照济南的经纬路建路起名,沿黄河大堤依次向北,东西路都叫黄河路;从东向西,南北路都叫渤海路;规模是东西、南北各十条路。渤海五路以西为地委行署等行政、文化、生活区,渤海五路以东为工厂、企业区。先建起了黄二、黄三和渤五、渤六、渤七、渤八路相互交叉的部分街区,建成面积约375亩,搭起了城市框架,奠定了滨州雏形的北镇城市建设的基础。
1982年8月,国务院批准,以惠民地区行署驻地的北镇为中心设立县级滨州市。1984年,将北镇正式改名为滨州。以城建兴市为发展思路,开始规范城市建设。至1998年,滨州老城区的路网已形成,东到渤海二路,西到渤海十路,南到黄河一路,北到黄河八路。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滨州撤地设市。2001年,在滨州西部成立省级开发区。滨州西部新区开工建设。2002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四环五海',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框架”的战略决策。至2006年,围绕着新规划的滨州城区,集交通、水利、城建、园林、旅游为一体的“四环五海”主体工程相继完工,构建了现代滨州城市框架,城区面积达到176平方公里。
如今的滨州,由东区、西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板块构成,道路西起西外环,东到东外环,南到南外环,北到北外环,四环路之内,有渤海路30条,黄河路17条,东海路2条,长江路9条。市区城市道路已达到349公里。交通便利的路网结构和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框架已经形成。
滨州城市街道命名在国内独具特色:水名加序数命名,好找好记
滨州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历史较短,原有的蒲台县城早已整体成为蒲湖水库的库底,无遗迹可沿用,城市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建、近 10年来形成规模,因而实体名称多呈现代思维,或指位、或水系、或生态、或吉祥嘉言,具有4环5海36桥72湖108园景点的生态园林、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的现代城市特色。
滨州城市街道命名,在国内可谓独具特色:整个规划城区,四个外环按位置分别名为东、西、南、北环路;其内的街道分别以黄河、长江、渤海、东海四个水名加序数命名;东西路,北部的由中向北依次命名为黄河一路至黄河十七路,南部的由中向南依次命名为长江一路至长江十一路;南北路,中西部的由东向西依次命名为渤海一路至渤海三十路,东部的由西向东依次命名为东海一路至东海三路。
这一规划既与原来的路名相衔接,又形成了黄河路向北、长江路向南、渤海路向西、东海路向东四个方向扩展的趋势。最大的特点是按序数命名,沿路名标牌查找街道方便,真正起到了指名示位、好找好记、便民利民的作用。其间,少量短窄支路命名基本是以所处的位置命名,如新立河东路、府前街、中海北路、渤海十七—1路,指位性、联想性、规律性、查找性很强。
水系地名名称特色为河流,系水利系统使用的名称,东西南北四条环城河、东海、西海等5海水库以所处城市地理方位命名,蒲湖、白鹭湖、玉龙湖等72湖则以吉言嘉词命名。桥梁地名则分两类:一是位于环城河与街道相交点的36桥,其造型多选用世界名桥建筑风格,桥名以其造型命名,如三联桥、赵州桥、南京长江大桥等;二是位于市内的河流与街道相交点的桥梁,老城区的继续沿用约定俗成的桥名,新城区的使用建设单位以所处位置确定的桥名,如天桥、彩虹桥、北海桥、新立河黄河八路桥等。
滨州住宅区地名要求简洁准确,不使用外国地名和人名
滨州的住宅区地名也同样遵循一定的命名原则。滨州市区范围内的居住区、建筑物名称不得重名、同音。专名的字数一般限定在4个字以内,简洁准确,方便社会使用。应当指位性强、认同感强、符合公众的道德和审美标准,以社会认同为前提。不使用外国的地名和人名,禁止使用影响民族团结和含义不健康甚至低俗的名称,不使用生僻字和字音、字义容易混淆的字等。
目前,滨州住宅区名称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建设的单位宿舍居民小区,名称多体现单位行业职能和当地地域特色,如市政府机关宿舍称黄河小区、区政府机关宿舍称北海花园、河务局宿舍小区称黄河园、农业局宿舍小区称禾香园。此外,建设小区、交通花园、纺苑小区、国土馨苑等等,不一而足。二是房地产投资商建设的住宅区,名称多体现所处地理位置和吉语嘉言特色,如丽景新园、泰山名郡、金居苑、望海花园、吉泰阳光等。按照《滨州市城区地名规划》要求,未来新建的居民区名称的采词,也应符合一系列规范性要求。比如,应选用含义健康、寓意美好的规范汉字组成的地名,如幸福、温馨、顺和、仁安小区或家园、苑、园。
“今后,新命名的地名,既要凸显滨州现代化发展的城市特点,又要透析出滨州的历史积淀,创造出符合本地文化特色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地名。”李树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