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农民生了好几个女儿,一直想生个儿子,结果,生到第7个时就不敢再生了。这7个孩子,从小就是阿大、阿二、阿三地叫,可孩子大了要上学,没有名字怎么行?做父亲的觉得生女孩生够了,就用潮汕方言给最小的女孩取名为细“la6”。这个意思为“足用”的潮汕方言字就是以这俩字作为上下结构拼合成的,其他6个姐姐也跟着叫为大la6二la6三la6……在手写身份证年代,这方言字还写得出,但到了更换二代身份证时,这个连电脑都打不出的字就给办证人员添乱了。最后,几番协商,7姐妹全部改名,la6字用近音字“啦”替代。这事儿一传开,人们都说,这就是“会生仔不会取名”的新故事。
名字起怪了,自然成了笑话。地名起慢了,照样被人调侃为“会生仔不会取名”。揭阳市区仁义路的名字叫得多响亮多好听,这条经过仁港、义河两村的大街,理应为广大市民接受呀,但因为此前道路规划暂用名“8号街”用得太久了,人们至今脑子里只晓得有8号街,还是未能适应她有个美丽的新名字。——地名之重要真不能小觑哟。
日前,有报道说,国务院将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且要加强地名文化保护。而实际上,早在1996年起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就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揭阳人可能会想起七八年前黄岐山大道中段有一处烂尾楼叫“伊利莎广场”,那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规范洋地名,好在这名字已经消失了,不然,此番必被列入清理之列。
说到加强地名的文化保护,笔者举手赞成。揭阳市区那些蕴含历史文化的地名,真得好好珍惜好好保护。前段时间,有好多读者反映,2002年公布的用以纪念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揭阳县纳入中原版图的元鼎路,以及南宋绍兴八年(1138)复置揭阳县的绍兴路,在2014年公布的新地名上消失了,连同中间连接这两路的打铜街一共3条街路,都被“北滘路”一条街路所替代。难道“北滘”这名字包含的文化、历史真的超越了上述3路路名所蕴含的内容?而以一个方位“北”来覆盖整条北抵北河南达南河的街路,会是一个更好的名字吗?
文化地名,承载了一个地方群众的记忆,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改名要慎之又慎,不可毁历史文化记忆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