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合肥市完成415条地名词典词条编撰工作,承担本次工作的地名专家均是来自合肥市各区的老地名专家。他们中有的曾是新闻记者,有的曾是乡贤长者。10月25日,记者采访了其中一名地名词典词条编纂专家陶余来。用他的话说,地名词典词条编撰工作任重道远,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长期坚持下去。
打捞历史文化遗产
陶余来是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副主席,曾当过10年记者。陶余来介绍,此次合肥市地名词条编撰工作是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的转换成果。在地名普查中,编撰团队有诸多新发现、新成果。陶余来说:“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地名普查,地名词典词条编撰就是一次文化打捞工作。”
为什么说地名普查和地名词典词条编纂是文化打捞?“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城市在扩张,不少地方的原住民搬迁到别处,老地方的乡音在消失,特产在消失,时间久了,老地方的地名故事又有多少人记得呢?”陶余来说,地名编纂就是一项让大家思考“我从哪里来,去往何处”的工作。
地名故事颇有价值
在地名普查走访中,陶余来及其编撰团队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地名故事。例如,包河区大圩镇沈福村的村名由来就不少颇有价值历史文化故事。
相传,沈福村沈姓祖先在明朝洪武年间自浙江奉化县洗马池斗笠巷徙居于此,取名“沈福村”。沈氏先人认为,“沈”与“沉”通假,“沈福”就是“沉福”,寓意福气到了这里就会沉积下来,再也走不了。“多么温暖的村名!”陶余来说:“不了解地名由来的人还真无法体会这地名中蕴涵的满满文化味。”
“地名普查不仅限于地名,是对一处地方文化信息系统的综合考察,有丰富的外延和内涵。”陶余来还介绍说,“沈福村的故事还有很多,村中有一条老街古集镇,相传集镇是按龙的形状建造的,集镇里有水塘、古桥、古井、分别对应龙眼等不同部位,很有意思。”
有历史文化故事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包河区的烟墩镇,相传春秋时期这里有不少烽火台。烽火成烟,筑房成台,台就是墩的意思。“不知道的人只知道烟墩属于滨湖新区,但这新区背后也有满满的历史文化故事。”陶余来说。
地名考察严谨科学
地名普查中有遇到哪些困难吗?陶余来介绍,地名普查和地名词典词条编撰除了要按照相关门类和格式进行编撰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严谨的精神,对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要加以系统甄别。
“这个过程还是存在不少困难的,所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更多人接力做下去。”陶余来介绍,考察中,有民间说法说淝河镇关镇村曾是三国大将关羽放马的地方,但实际考察下来,关羽和此地并无关系。“查一个地方的地名传说,有的地方明确可考,比如张辽大战逍遥津,再比如牛皋在长丰岗集镇牛寨村筑寨大败金兵都有证可考。但有不少地名说法比较牵强附会,甚至一时难以理清,甚至无从考证,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可能还要待时间检验。”
例如,包河区大圩镇就有南斗村、北斗村,但是两村地名由来尚无正式说法。“有人说北斗村和北斗星有关,但南斗村却无法解释。这些都是历史悬案,各种说法扑朔迷离,也促使我们这些编撰者带着更多责任感继续挖掘下去,不找到答案肯定心有不甘。”
词典故事古为今用
“一处地名的背后有着悠久传统文化,要做到地名辞典词条故事古为今用,才能将这些传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陶余来说,合肥不少道路并无专一的地名名词,而是使用“某路与某路交口”代替。“各地肯定有各地的历史文化故事,比如北京的五棵松、公主坟等地铁站点都是如此命名的,合肥完全可以这么做。”
“合肥地铁一号线的高王站便是一次很好的尝试。”陶余来介绍,相传曹操曾亲临合肥,并在今天高王这个地方训诫部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因曹操是北方亳州人,个头高大又是魏国国王,人们就把曹操称为‘高头大王’,后来当地人就把居住高地的王姓村庄叫做‘高头大王’村,代代相传。”时间一久,人们就习惯地把“高头大王”说成“高头王”。1960年经政府批准建村委会时取其简称“高王”作为成立村委会的名称,于是便有了“高王”和高王村委会地名。
记者从合肥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获悉,接下去合肥市地名词典词条还将有更多成果转换。例如,编写合肥四大姓氏族谱、编写地名故事、收集消失的地名等,更好服务合肥市民的历史文化需求。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日前,合肥市完成415条地名词典词条编撰工作,承担本次工作的地名专家均是来自合肥市各区的老地名专家。他们中有的曾是新闻记者,有的曾是乡贤长者。10月25日,记者采访了其中一名地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