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9日上午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工会主任、党组成员窦淑芬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地名普查成果转化是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一项重点工作,有利于保护地名文化,促进地名文化产业发展。
窦淑芬介绍,地名是基础性社会公共信息,是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重要工具。与快速增长的地名服务需求相比,聊城地名信息服务相对滞后,信息不全、不新、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形成数据更新维护长效机制,有利于构建全市区划地名数据支撑体系,协同推进聊城信息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服务。
地名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是地名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新地名不断产生,许多老地名逐渐消亡。开展普查成果转化,推动地名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地名管理、治理地名乱象,为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地名环境。
据介绍,聊城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和千年古村,具有聊城特色、绵延数百数千年的地名不计其数。“当前,我们对地名文化遗产的底数情况尚未完全摸清,对地名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那些面临消亡的古镇、古村落、城市老地名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相对薄弱。开展普查成果转化,编制发布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建设地名文化专题网站,有利于深入挖掘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我市地名文化资源,促进地名文化产业发展。”窦淑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