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柳州地名
当地已制定方案,正在开展清理整治
图为呈东西走向横穿保利大江郡的“凯旋大道”。柳州市民政局地名科工作人员表示,这个路名并没有通过他们的审核。
-南国今报记者 石红星
核心提示
作为空间位置上的地理实体,地名具有指向和定位作用,重名同音、一地多名让人犹如坠入云里雾里难辨东西南北;作为文化载体,地名蕴含历史、民族记忆,命名刻意夸大、崇洋媚外、怪异难懂,缺乏文化底蕴,只会损害地名文化。
记者走访发现,柳州有不少“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根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要求,柳州已制定清理整治方案。
两个地王让人“找不着北”
在外地工作的覃女士已多年没回老家,近日回到柳州准备过年。1月20日晚,一个久未谋面的闺蜜约她到“地王”看电影,她欣然赴约,早早来到熟悉的解放南路1号的地王大厦等候。
结果直到电影开场,她也没见闺蜜出现。于是打对方电话,对方说自己已在广场路的“地王”等了她好久。覃这才知道,就在她没回家的这些年,柳州又新增了一个“地王国际财富中心”。
《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同一市范围内的综合性办公大楼、大型商场、大型娱乐场所、高层建筑以及其它建筑名称不应重名。
记者从柳州市一份不规范地名的初步统计表上看到,重名同音的地名并不鲜见,比如柳北区几个镇的一些自然屯,就有好多个叫下屯村和大村屯。
一地多名居民常遇乌龙
“有好几次有人三更半夜敲门给我送烤鱼。”在柳江区拉堡镇建都综合区文化街,居民韦女士给记者讲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小故事,原因是她住的那条街有两个名字。
原来,这条路东西两头叫文化街和建北二街。尽管两头路名不同,但衔接处的民房完全挨在一起,路边又没有路牌,若不仔细察看门牌,外人根本不知道这条路怎么分。
韦女士说,文化街和建北二街原本是不连在一起的,当初砌有围墙分隔。她住的那一段由于都是当地的一些老师,因此得名文化街。后来柳江建设建都综合区,他们的围墙被拆除,文化街直接跟建北二街“无缝”连接,但名字却一直没有统一。
记者走访发现,在建都综合开发区一带,塘华街和建北四街实际上也是同一条路,还有塘胜街和建北三街也是如此。即便是一些当地居民,对这些路也是“傻傻分不清”。
图为位于北雀路12号的半岛·中央花园。按规定,地名的专名和通名间不能以“·”或“-”隔开。
“大道”不是想叫就能叫
近年来,柳州发展迅速,各种以“国际”为名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拔地而起,看上去显得很“高大上”,但却违反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地名的相关规定。
谷埠街国际商城、柳州声福国际五金机电城、金瑞国际……各种头顶“国际”的地名不但在市内随处可见,连一些县份的企业名称也很“国际”,比如柳城县的日田地王国际楼盘、柳城国际大酒店,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国际大酒店等等,在柳江区土博镇,甚至还有一个世界村。
按规定,“大厦”不能用来命名13层以下的建筑,但实际上,一些只有七八层的建筑也常常叫“××大厦”。
地名的随“大”流现象,用作路名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比如从原锌品厂穿过的一条叫凯旋大道,只有20多米宽。而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大道一般对应主干道,路幅应大于40米。“这条路名并没有通过我们的审核。”民政局地名科工作人员如是说。
文化不自信的“洋地名”
记者走访发现,“洋地名”在柳州虽未称得上“泛滥”,但颇受一些房地产开发商青睐:欧洲花园、格林庄园、托斯卡纳别墅、明琛香榭丽、维多利亚·美庐……
除了小区和楼盘,柳州还有一些建筑、企业也喜欢用“洋名”,比如五星步行街口的花旗壹号楼、鹿寨县的维也纳酒店等。这些“洋地名”,显然都违反了《地名条例实施细则》中有关“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的规定。
鱼峰区第二次全国普查聘请的本地专家吕培贤认为,“洋名”小区和洋楼盘貌似时髦和有品味,但毫无文化底蕴,盲目追求“洋地名”,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柳州还有一种地名,尽管不是“洋地名”,让人也感觉怪异难懂。如柳江区土博镇有个莫养屯、流山镇有个晒脚屯,古亭山有个叫啰嗦寨的地方。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走访中,他们还发现有不少只有读音无法用文字书写的奇怪地名,有的甚至连当地人都不知道这些地名的来源。
图为柳江区拉堡镇建都综合区的塘胜街,它的另一头却叫建北三街。
不规范地名还有这些
柳州市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地名的专名和通名间不能以“·”或“-”隔开,但这样的地名却很常见。柳州很多由两个词组组合而成的小区名字,都在两个词组中间用“·”分隔。
不按地名实体类别乱用通名也很常见,比如柳城县的金时代购物公园,实际上是个居民区;该县的海润广场小区,则让人很难从名字上判断它到底是个广场还是个小区。柳州市内的香颂大道,实际上不是路,而是一个小区。
在上述通知中,柳州相关部门明确要求,给地名命名应避免使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石尚1966,爱你99商务宾馆等地名却时常进入人们的视野。
正清理整治
地名命名乱象
记者从柳州市民政局地名科了解到,为了清理整治各种地名乱象,去年他们已经制定印发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
方案要求,各县区民政部门地名普查办公室,要组织邀请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法律等方面专家,成立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专家组,根据有关法规和标准对“大、洋、怪、重”等种种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
对不符合地名命名原则、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规范地名,要督促相关单位或产权人进行更名;对有地无名的,要及时进行命名;对一地多名的,要确定一个标准地名;对多地重名的,要通过更名或添加区域词等手段解决重名问题。对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擅自命名、更名的,要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补办命名更名审批手续。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发布和使用,提升地名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营造规范有序的地名环境。
民政局地名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清理整治过程中,他们也将充分尊重民意,对一些老百姓已习惯、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不做更改,对已有不规范的地名标志结合实际进行更正修补或逐步更换,不搞“一刀切”,既方便群众又节约公共资源。按照要求,该项工作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