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麦积烟雨”。
麦积山位于天水市东南距市区45公里处,海拔1671.4米,山高142米。地处秦岭山脉西段北麓,由第三纪砂砾岩构成。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地壳抬升,径流下切,风化剥蚀,形成奇特形貌。基岩裸露,呈砖红色,夹有薄层砂岩及含泥砾岩,大体为水平层。山顶呈棱锥形,林木覆盖,丹崖畔古松倒挂,其南面至西南面中腰突出,山根凹进呈85°倒倾角。在周围群峰环抱中,麦积居中,一秀突起,状若仰莲,奇特别致。源于东南天池坪和南部香积山的永川河,经由麦积山前后向北流去,注入渭水。沿河有公路直通山下。由于地处南北分水岭之北侧,因此地理环境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南方的秀丽妩媚和北方的雄浑豪壮的自然景色兼而有之。环境幽雅,气候宜人,崖壁高峻而规整,虽居林区而又距城镇不太远,是建寺礼佛的理想境地,故而古人择其地营造石窟。
麦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后秦时期,中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不断营造或重修,遂成为一个大型石窟群。其间曾出现了几次大的发展高潮,并有能工巧匠和绘塑高手云集,共同创造了巧夺天工的佛教艺术。窟群开凿于悬崖峭壁上,多在20~80米高的壁面,星罗棋布,密如蜂房,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且有飞栈云梯回环往复,上下相连,惊奇险绝,世所罕见。窟群和栈道形成了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由于砂砾岩不宜雕刻,故造像多为泥塑或石胎泥塑;又因阴湿多雨,壁画大都脱落,而泥塑却基本完好。中部洞窟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毁于地震,窟群遂分为东崖、西崖两部分。现存自东晋十六国后秦以来历代大小洞窟209个,泥塑及石雕1300余件,包括大小造像7800余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为我国著名的早期四大石窟之一。
麦积山石窟艺术内容丰富、技艺精湛,既清新秀丽又浑厚质朴的艺术风格,在北方诸石窟中独树一帜。其洞窟建筑古朴典雅,雕塑逼真传神,壁画生动优美,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麦积山石窟的主要内容包括洞窟建筑、雕塑、壁画三大部分,而每一洞窟往往又是三者结合的艺术整体。此外,还有榜书题记等附属部分。原来各个洞窟大都应有开窟榜题,但后来大都剥落,湮没不见了。
洞窟主要有窟、龛、崖阁及摩崖四种类型。窟和龛共计189个,占绝大多数,大小不等,形式多样。平面多呈方形,少许呈长方形,有平顶、圆拱顶、穹隆顶和攒尖顶等形式。崖阁共有11座,形式多变,独具特色。其平面均为长方形,有庑殿顶、平顶、廊道式、栈桥式、浅廊式。这些崖阁雄浑壮丽,雕饰奇伟,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雕塑是石窟内容的主体。早期四大石窟中,敦煌为泥塑,云冈、龙门为石雕,麦积山以泥塑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麦积山的雕塑代代绵延不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现存的早期雕塑中,泥塑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在国内众多石窟中无出其右者,因此又有“东方雕塑馆”之誉。在这些雕塑中,倾注了古代佚名匠师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冲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淡化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和恐怖气氛,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雕塑所塑造的虽然都是佛国的形象,但无论是庄严肃穆的佛陀、慈悲大度的菩萨、虔诚恭谨的弟子,或威武雄壮的天王、孔武有力的金刚力士、轻快自如的飞天、和蔼可亲的供养人等,大都栩栩如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具有鲜明风格、完全中国化的佛教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麦积山洞窟佛教壁画代表了当时石窟壁画的最高水平。可是由于这里气候潮湿,大都剥落无存,所剩无几,仅存千余平方米。现存虽然数量不多,但极为珍贵,有些壁画填补了我国绘画史上的空白。壁画绘制的形象主要是佛陀、菩萨、弟子、天王、金刚力士、比丘、供养人等,内容有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经变故事等,大量的是说法图和出行图。因其形式较为灵活,更能自由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愿望,所以壁画呈现的是民族化的绘画艺术,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杰出作品。其中早期壁画占现存总数的一半左右,一些大型经变故事画规模宏大,技巧纯熟,是早期绘画艺术的优秀作品。其中五幅大型“薄肉塑”飞天壁画,标新立异,绘塑结合,谱写了绘画史上的新篇章。
2014年,麦积山正式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功,但保护它、研究它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