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乾安县境内,大大小小的村屯多叫赞字井、松字井、仙字井等等。外地人初到这里,都会感到奇怪,百思不解。还有,乾安这个县名又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来这里边还真有点意思。
这得从清朝说起,那时乾安地域为内蒙古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领地。光绪末年清政府在此设分防照磨,隶属于洮南府。民国初年乾安地域由突泉设治委员管辖。当时境内大部分土地都是没有开垦的荒地,人烟稀少,村落寥寥无几。后来因关内农民来此垦荒的越来越多,1924年(民国十三年),在本县境内设蒙荒局招垦。1926年(民国十五年),吉林省省长张作相和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哲里木盟盟长齐默特色木丕勒磋商,成立设治局,派官吏大面积勘测荒地出租。1927年(民国十六年),筹建县城。1928年(民国十七年),正式建县,定名为乾安,筹建设治局,从农安、长岭两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域为设治范围。东北沦陷以后,1933年设治局升县,称乾安县,隶属于吉林省,县城设在长发屯。
长发屯是县境内略偏东北的一个大屯子,旧屯址在今乾安镇东南1.5公里。当年设县起名时,因该地土名“长发屯”,故取驻地名首字“长”;又因全县设“井”时,按《千字文》顺序排列,长发屯恰好在“伐字井”屯基上,所以再凑上个“伐”字,故乾安县最初拟定县名为“长伐县”。但因“伐”字有砍、攻打、争战、干戈之意,又有自夸之意。加上当时乾安县境内有土匪骚扰,人心不安,故而没有采用。另一种方案是:因县境位于吉林省西北方,与八卦顺序中的“乾”方位相吻合。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在八卦图中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中乾代表天,在左上方,也就是说乾安占西北,属“乾”方。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用来占卜。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当时乾安境内时有土匪,所以再用一个“安”字,兼有借地安民之意。把这两个字联起来,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定名“乾安”,寓意吉林省西北平安。关于乾安县名的由来,在《增订吉林地理纪要》中也有记载:“县境位省垣西北属于乾方故曰乾安,并有借蒙地以安民之意。”
乾安县早在1926年(民国十五年)就开始勘丈,到年底勘丈完毕。在长发屯确定县城城基,次年开始筑城及修建衙署厅舍,当时“城垣周八里余以土,城门四以砖”,到1928年(民国十七年)竣工。
那么乾安县地名的“井”字又是怎么回事呢?
设治之前,乾安县的村屯有以屯主为名的、以职务为名的、以地形为名的,也有的是蒙语地名。乾安县从最初招垦时起,便把全县地域有计划地划分成3公里见方的单位,称“井”。每井又分成36个方,每方45垧地。全县共计有整井274个,破井(即界边不成正方形的)35个,共有土地472770垧。蒙荒局把这些土地陆续租给前来开垦的农民,由于租佃的荒地不断增多,而很多荒地上新建的聚落却连个名也没有,无论是对于政府管理,还是民间交往都十分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省长张作相采纳了一个奇特的地名命名办法,将全县地域从北往南,从东至西,按照《千字文》的顺序逐个井命名,每个井取《千字文》中的一个字,然后再缀上“字井”二字,如“让字井”、“天字井”、“地字井”、“元字井”等等。1926年(民国十五年),按勘放总局第一号布告,全县统一确定了新地名。这里的“字井”两个字,略相当于今天的“村”、“屯”。
在中国历史上,商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为了计算自己封地的大小和监督奴隶劳动,常常利用沟渠和道路把土地划分成许多方块,形状近似“井”字形,故称“井田”。当时的“井”中每一方块田为100亩(约合现在30余亩),是当时奴隶主的土地占有单位,也是他们榨取奴隶剩余劳动的核算单位,历史上叫作“公田”,又称“井田制”。按“井”字的字型来看,一个井包括9块方地,乾安县每个井中包括36块方地,与古代的井田也有类似之处。乾安县当年效仿古代的做法,故而也称之为“井”。当时在每井之内筑成集团村落,周围还筑起高墙,以防匪患。
中国历史上这种由官方主持大面积地进行地名命名工作的情况比较少见。所以乾安素有“井字荒”之称,地名奇特,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当年乾安县大面积招垦,在荒原上一下子涌现出众多屯子,都亟待取名,这样就出现了这种历史上罕见的规划地名群。乾安县这样为村屯命名,好找好记,又较稳定,至今已有80多年,现在说起来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来源:吉林省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