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缘,地处长白山东麓、南岗山脉末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辖市,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邻,是中国东部的口岸城市。日光山是图们市的名山,最高峰望海塔海拔789米,东濒宽阔的图们江。
图们市幅员不大,开发又较晚,是二十世纪30年代初形成的以“货物集聚、旅客群游”为特点的商业消费型城镇。
商周时为肃慎族生活栖息之地。秦汉之际属挹娄和北沃沮领地。晋、南北朝时为高句丽所据。唐朝属渤海国中京显德府卢州境。辽代属率宾府辖地。金代属海兰路辖地。元朝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奚关总管府地。明朝属奴尔干都司毛怜卫。清朝前期属封禁区,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起,图们地域属“南荒围场”,被封禁200余年。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后为珲春协领管辖。1881年(清光绪七年),珲春副都统设南岗招垦局,图们属志仁社。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为延吉厅志仁社和春华社。1913年(民国二年),属延吉县志仁乡。
100多年前,图们一带还是一片荒凉的林地和草甸子,因流民潜入私垦,才逐渐形成聚落。1870年(清同治九年),清政府改行开禁,推行“移民实边”政策。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有个叫赵开铭的山东人携家眷移住图们,开荒种地。此后又相继有汉族农民来此开荒、定居。同时,朝鲜灾民也越境来此开荒种地。图们逐渐变成一个小村,称之为“灰慕洞”、下甸子或艾蒿甸子。1925年(民国十四年)时,图们还是一个只有20余户人家的小村子。到1931年,发展成100余户的小镇,归延吉县第一区管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吉林省沦为日本殖民地。由于灰慕洞(下甸子)北依东满、北满,南连朝鲜半岛,与日本隔海相望,为地理要冲、交通咽喉,因此,从1932年开始,便有日本勘测队活动于敦化至图们、牡丹江至图们一带。1933年吉敦铁路通车后,又开始修筑敦化至图们、牡丹江至图们两条铁路,由此灰慕洞人口猛增到2万多。敦图铁路通车后,以灰慕洞(或称会慕洞、桧慕洞、海慕洞、开慕洞等)为其终点站,同时在灰慕洞大兴土木。由于灰慕洞一地多名,招致很多的不便,同时灰慕洞这一名称也不雅,于是,在1933年5月21日灰慕洞警方召集了9名官方人士和民间代表讨论更名事宜。于翌年6月1日正式将灰慕洞改名为图们。
1936年伪满洲国设间岛省延吉县公署,图们改称图们街。1945年1月图们街改为延吉县辖图们市。同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仍为延吉县图们市,下设9个厢。1954年1月把原街政府改为街公所。1956年图们市改为图们镇。1958年4月将图们镇一分为二,成立图们镇与农安乡。1965年4月把汪清县的石岘镇并入图们镇,成立图们市(县级),归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管辖。
图们江辽代称驼门。金、元朝称爱也窟河,其下游段称统门河。明朝称啊也苦河,其下游段称徒门河。清朝称河源段为大浪河,康熙年间称土门,高宗(乾隆)钦定《金史语解》中称图们。《中国古今地名辞典》记载:图们江,出自满语“图们色禽”。“图们”意为“万”、“众”,“色禽”意为“源”、“河源”,“图们色禽”即“万水之源”之意。图们之名,在古籍中用字很不统一,有统们、驼满、土们、豆满,皆同音而异字,都是指图们江。后来略去“色禽”简称“图们”。1962年中朝两国议定,“红土水与弱流河会流口以下称图们江。”朝鲜语称豆满江。
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在吉林省东南境,吉林省主要水系之一。为流经中朝两国的界河。由南往北流经图们市东侧,在图们境内流长38.75公里,河流平均宽度450米。此江流至图们市境内石建、马牌时,形成河谷冲积平地,土质肥沃,是图们市境内主要产稻区。再由西向东流,至中俄交界土字牌附近出国境,注入日本海。全长524.8公里,流域面积33282平方公里。其中,中朝两国界河长509.8公里。
图们市区位于嘎呀河右岸和图们江左岸,处图们盆地,市区以图们车站为起点,道路呈辐射状,排列有序,中心区建有东北解放纪念塔。设有图们海关。
(来源:吉林省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