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是经国务院批准1996年7月新成立的省辖市。地处江苏中部,南临长江,地理坐标为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120°33′。下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4个县级市和海陵、高港2个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为海陵区。
泰州的前身是历史上的海陵县(详见“海陵区”条)。泰州地名的最早出现是在南唐升元元年(937),当时以广陵为东都,升海陵县置泰州,“泰州”之名自此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40载:“相传以为取通泰之意。”也就是说“泰州”是取国泰民安之义而名。
“泰州”这一地名决不仅仅只是为取意吉祥而命名,事实上这个地名恰恰是历史上这个地区富庶安宁的真实写照。在历史上,从经济方面来说,泰州的粮盐经济闻名全国,从交通和军事安全来说,泰州地处江淮之间,江淮要冲正面在扬州,相对于扬州来说,泰州僻处腹地,它近京杭运河但又不在这条交通大动脉线上,州城近江又不直接靠江,因此从军事上来说泰州处于一个缓冲地带,江淮南北一旦发生战事,泰州则因处于侧面和腋间,可以避过战争正面的直接破坏,因而战争相对较少,城市和经济受战争的直接破坏也就自然较少,这种区位环境使得泰州即使在动荡的年代也常常能保持安定繁荣的局面。
对于海陵县升建泰州,泰州首任知州褚仁规在《泰州重展筑子城记》碑文中说:“当州即汉朝旧海陵制邑也。自丁酉岁仲冬月奉敕旨改为是郡,莫不天文焕举,光数百载之镃基;地利显分,富一千里之黔庶。咸鹾赡溢,可为水陆要津,咽喉剧郡。是兹升建,为属勋贤。”这段碑文说明,海陵县之所以升为泰州,是因为海陵地处淮南东部水陆要津,盛产粮盐,民众富裕,将建制升格,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地利优势。
在设州之前的隋唐时期,其前身海陵所在的淮南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海陵地处江淮平原,西临宝应诸湖,东濒黄海,土地肥沃,河网密布,向有里下河粮仓之称,“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称其“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而沿海居民煮海为业,粮仓、盐仓遍布海陵各处。唐朝的国库收入主要来自江淮,海陵是江淮比较富庶的地方。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设海陵监管理沿海各盐场。当时淮南沿海一带产盐最多,先在海陵集中,然后再由扬州分配到各地。肃宗乾元年间(758~760),改革盐法后,江淮盐税由过去的每年不过40万两增至600余万两,居天下赋税之半。“淮南盐数天下第一,盐税亦第一”,而盐实产于泰州,泰州也是盐运所经之地,对国家贡献最大,邑人往往以“州有煮海之利,岁入巨万”而自豪。据《太平寰宇记》载,唐代宗李豫为了保证国家税收,于大历二年(767)派淮南道黜陟使李承于海陵、盐城一带督同地方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筑“海陵堰”。此堰自盐城至海陵,“自堰筑成,潮不侵犯,兵农商灶卒得其利”。又《宋史·河渠志》载:“通州、楚州沿海旧有捍海堰……始自唐淮南黜陟使李承所筑,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到了后来的宋代,范仲淹在此基础上又修筑成“范公堤”,这一工程的建立,保证了这一地区的国家赋税收入。
唐代中叶“安史之乱”期间,中原遭受战争破坏,生产凋敝,而江淮一带却未受到影响。许多富商大贾纷纷来江淮避难,国家军政费用的庞大开支更加依赖江淮。“赋之所出,江淮居多”。到了唐末,江淮之间一连六七年都处于战乱之中,战争迫使人民纷纷向外逃亡,史载这一地区“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幅员数百里,人烟断绝”。当时割据淮南的藩镇杨行密为使这种局面得到改善,和相邻的割据势力保持互不侵犯的关系,采取措施,招回流亡人民,使海陵所在经济地区的生产没有受到什么破坏,反而在经济文化方面呈现了“胜势峥嵘压四方”的迹象,这种局面为新州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也印证了泰州的“泰”字来之不虚。
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对于维护海陵所在地区安定和平的发展局面功不可没,而泰州之所以得以建立,也恰恰是与杨吴政权的命运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唐代末年藩镇割据时,朝廷曾任命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这为后来杨吴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唐代灭亡后,杨吴境内依然沿用唐的年号直至天祐十五年(918)。919年,杨行密之子吴王杨隆演即吴国王位,建都扬州。但不久杨隆演去世,杨溥即位,其时太尉徐知诰独掌吴国军政大权,颇居野心。他力主迁都金陵,并在金陵营造宫城,但是杨溥则拒绝迁都,徐知诰于是在937年八月逼吴主杨溥“禅位”,自即帝位,定国号为唐,史称南唐,迁都金陵,以扬州为东都,次年,改姓换名为李昇,以示自己是唐之正朔。为了让杨氏王族脱离其根基扬州,同年十一月,便发生了升海陵县为泰州,迁杨氏皇族于泰州的事。《五国故事》有一段记载:“徐氏将移杨氏之祚,乃以昇州为大吴西都,扬州为东都。声言将迁杨氏于江南,改白沙为迎銮镇。俄而逼禅,称杨氏欲入道,乃营室于茅山,迁溥居之,册曰:受禅老臣知诰,谨上尊号曰高尚思元崇古让皇帝。溥既渡江,赋诗略曰:烟凝楚岫愁千点,雨滴吴江泪千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端坐细思量。及将遇弑,方诵佛书于楼上。使者前趋,溥以香炉掷之,俄而见害。李氏以海陵为泰州,置永宁宫于州之门右,迁其族以处,使亲信褚仁规为刺史,以专防护。后周世宗渡淮,李氏急使人赴海陵,尽害之。”永宁宫前有鼓楼,今泰州新盛街、鼓楼街一带民舍均属永宁宫范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后周世宗征淮南,周师陷东都,下诏安抚杨氏子孙,泰州刺史方纳弃城逃跑,唐主李璟派尹廷范迁杨氏子孙往丹阳,于润州途中杀其族,李璟再杀尹廷范以谢国人,陆游《南唐书》卷2载:“丁亥,遣园苑使尹廷范护迁让皇之族于润州,廷范杀其男子六十人。诛廷范以谢国人。”所以,泰州的建立隐藏着一段杨吴与南唐政权交替的辛酸史。
泰州建州时,其辖域辽阔,南濒江,东至海,西北接淮湖。初辖泰兴、海陵、兴化、盐城4县,南唐保大十年(952)增辖如皋县。北宋乾德五年(967),泰州由后周时期的团练州降为军事州。太平兴国二年(977)盐城改属楚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兴化改属承州(今高邮)。绍兴五年(1135),泰兴县改属扬州,兴化县废为镇附入海陵县。绍兴十年,泰兴县改属泰州,十二年又复属扬州。绍兴十九年,兴化县复建仍属泰州,乾道二年(1166)改属高邮军,直至宋亡,泰州一直辖海陵、如皋2县。元代至元十四年至二十年(1277~1283),泰州称泰州路,至元二十一年后仍称泰州,辖县如故。明代洪武初年,海陵县省入泰州,泰州只辖如皋县。清雍正三年(1725),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成为散州。虽然如此,泰州历史上曾经的辖域还是为今天泰州市的辖县(市)提供了依据。
泰州建州后,其盐业继续在国家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南唐时泰州下设管理盐务的海陵监,管盐场八,即南四场,北四场。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一度占领扬州,淮南东路管理盐务的提举司移治泰州。南宋绍兴末年,泰州一州盐赋超过唐时全国盐赋总数。明代洪武初年,在产盐地设6个都转盐运使司,管理盐务。其中最大的两淮都转盐运使署设在泰州(后迁扬州),下辖泰州、淮安、通州三个分司和泰州、淮安两个批验所。五年,批验所迁仪征。正德十五年(1520),泰州分司分管盐运,驻东台场。清代顺治年间,两淮盐运使署泰州分司运判驻东台场,管辖富安、安丰、梁垛、栟茶、角斜、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十场。泰州设泰坝监制署,专管翻运之事。泰州、通州两分司各盐场必须经过泰坝才能运往扬州。嘉庆七年(1802),泰州分司所属盐场盐产量达118万引,超过两淮盐产量半数。
盐业不仅对国家的贡献巨大,也支撑着泰州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从五代到清代,有不少著名人物如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孔尚任等担任过泰州官员,并与盐务发生关系。由于名贤荟萃,使这里的文风蔚然兴起,带动了文化发展。宋代,泰州出了著名的教育家胡瑗,明代出现了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清代又出现了新泰州学派。这一时期经济文化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使泰州在历史上享有了“淮海名区”的声誉,这些内涵构成了泰州今日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
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裁府废州,泰州改称泰县。1949年1月22日,泰州实行城乡分治,城区成立泰州市,乡区称泰县。同年5月,原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及靖江、泰兴、泰县、海安、如皋、东台、台北7个县。1950年1月,因扬州成为苏北行政区的驻地,故将苏北泰州行政区与苏北扬州行政区合并为苏北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驻泰州城,下辖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共2市9县。不久,扬州市直属苏北行政区,泰州行政区辖1市9县。1950年5月,泰州市与泰县合并称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城,但同年10月两泰再次分治。1953年1月,恢复建立江苏省,泰州行政区被撤销,泰州市属扬州行政区。1959年1月,泰州市与泰县合并称泰州县,驻泰州城,至1962年5月撤销泰州县,仍恢复为泰州市和泰县。
20世纪80年代以后,县级泰州市由于“春兰”、“林海”等一批规模企业集团的快速崛起,泰州成为长江以北的一片经济高地,其城市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取得更大的地域空间;同时,从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苏北沿江也需要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由此1996年国务院批准泰州由县级市上升为省辖市,其管辖范围包括了历史上泰州曾经所辖的里下河地区和沿江的4个县(市)。地级泰州市的成立与937年海陵县升为泰州的情形在某些方面十分相似,都是经济发展驱动的结果。
泰州城旧有“凤凰城”之称。因旧时州城峻而坚,壕深而广,城翔壕上,若凤凰展翅其上,邑人以城内高桥为凤首,赵公桥似凤尾,东西凤凰墩似凤之二翅,故称其为“凤凰城”。此外,市内还有凤凰河等与凤凰相关的地名,加之泰州近600年来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重大的天灾也很少发生,因此,泰州也被称之为“凤凰宝地,太平之州”。2002年发布的《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中将泰州定名为“中华凤城”,与其紧密结合的旅游发展计划正在实施。为了充实“凤凰城”的旅游内涵,从2002年下半年起,泰州已经着手兴建一批与此有关的旅游项目,由凤凰集团策划运作的一个旅游休闲场地建设项目已经启动,根据发展规划,其总投资为1.6亿美元,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该项目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此外,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泰州凤凰河整治工程,也充分考虑了旅游的功能。届时,一条充分蕴涵“凤凰文化”、体现“凤城特色”的城河,将为凤城添上一抹亮色。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华凤城”与隔江相望的“中华龙城”——常州将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竞相争辉的璀璨明珠。
(作者:吉 祥)
(来源:江苏地情网 《江苏地名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