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

地名探源之连云港市

中国故事库

位于江苏省最北端,地处黄海之滨,东与韩、朝、日三国隔海相望。内陆范围为北纬34°~35°7′,东经118°24′~119°48′,下辖新浦、海州、连云三区和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

位于江苏省最北端,地处黄海之滨,东与韩、朝、日三国隔海相望。内陆范围为北纬34°~35°7′,东经118°24′~119°48′,下辖新浦、海州、连云三区和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全市面积75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30平方公里。

“黄海明珠”连云港,曾名海州、新海连等,它“极山海之观,尽林泉之胜”,与山海紧密相连。

“连云港”早期本是港口名称。作为政区,连云港地区在民国前称海州(参见“海州”条),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县两级制,今市区部分分属东海县、灌云县、连云市。20世纪40年代末连云港解放后,市区成立了城市性质的新海连市,1961年才更名为连云港市。为区别作为政区地名的连云港和作为港口名称的连云港,原连云港一般称连云港港。

连云港市因连云港港口而得名。作为港口地名的连云港最早出现于1933年。而这一港口建设动议的提出则要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说起。1885年4月,孙中山自檀香山经日本至上海,他感到帝国主义控制下的社会黑暗透顶,非改造不可,于是北赴海州,一连巡游七八天,一面细察海口形势,一面思考如何发动革命(后来曾计划在海州发动革命起义)。正是这次海州之行,使他对海州在全国所处的战略区位有了认识。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放弃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致力于社会改革,振兴实业,发展社会经济。1919年他出版了包括《实业计划》在内的《建国方略》一书。《实业计划》是一份包括交通、商港、铁路、水利、钢铁、矿业、农业、灌溉、造林、移民等十大建设计划在内的近代中国第一份现代化蓝图。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主张,要在中国沿海建设上海、天津、广州3个头等港,海州等4个二等港以及9个三等港、15个渔业港。海州港不仅被列入了二等港之计划,而且按其将来重要之程度,被列入全国计划建设的31个港口中的第五位。他认为海州位于中国中部平原东陲,此是世界上最广大肥沃之地区之一。“海州以为海港,则刚在北方大港(天津港)与东方大港(上海港)二大世界大港之间,今已定为东西横贯中国中部大干线海兰铁路(即今之陇海铁路)之终点。海州又有内地水运交通之便利,如使改良大运河其他水路系统已毕,则将北通黄河流域,南通西江流域,中通扬子江流域,海州之通海深水路,可称较善。在沿江北境259英里海岸之中,只此一点,可以容航洋巨舶逼近岸边数英里内而已。……海州比之营口,少去结冰,大为优越。”孙中山对海州港口的建设设想对后来民国政府建设连云港以及“连云港”的定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按照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决定在原海州海边开辟海港。是年,铁道部核准了陇海铁路局在老窑(今连云港镇)建港的报告,10月10日成立了由总务、车务、工务、机务等组成的港务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就港口的名称向陇海铁路局提出了两个方案,一种是称“云台海港”,另一种是称“西连岛海港”。10月26日,陇海铁路局局长钱宗泽给铁道部上了一道呈文,其中说:“本路东段正在积极兴筑,指日观成,所有海港名称关系地理、商业,颇形重要,亟应及时拟定,以免日久沿用俗名,致成习惯。查该港处有东西连岛,与西连岛紧相衔接,实为水陆联建交互之键枢,思义顾名,拟即称为云台海港或西连岛海港。”11月11日,铁道部业务司给陇海铁路局回电复:“查此案经本司根据史地沿革,拟议有三:一、云台,原为贵路所拟;二、连云,以云台山、西连岛两名胜各择一字,假定所有民帆巨舶连云,言航交盛也;三、临洪,该港适处临洪口,以之定名,取义雄壮,声音既响,呼唤极便。上列者孰为适当,仍乞高明酌定赐复,俾便呈核颁行。”钱宗泽接电后,认为“连云”为港名较为合适,经广泛征求意见,认为“连云”含义较广,1933年2月,经铁道部部长顾孟馀核准,连云港港名得以颁布。由此可知,“连云港”最早作为港口地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该港处于云台山与东西连岛间,遂取云台山、连岛两处名胜之首字而成;二是讨一个吉利的口采,希望该港建成后,“民帆舰舶连云,海运昌盛”。

1933年7月,连云港由荷兰治港公司承包开工,1936年竣工,当时共建成两座可供6艘3000吨级海轮停泊的码头以及相配套的生产设施。由于港口的建设,1935年1月,江苏省政府委员会第718次会议决定在连云港埠设置普通市,定名为连云市,当时成立了连云市政筹备处,在墟沟东门外办公,其水陆区域暂以临洪口以南,烧香河口以北,东至东西连岛,西沿临洪河、新浦、板浦以东为范围,面积计470平方公里。日本侵略军占领连云后,于1939年8月设立“连云市公署”,1941年又先后称“东海县连云特别区”和“大海州市连云特别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江苏省政府设连云市,辖区面积430平方公里,人口约7万人。

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在陇海线东段发动攻势,海州国民党军弃守西去。当时的滨海军区解放了今连云港市地区,并取新浦、海州、连云三地的地名首字,成立了“新海连特区”,下设新海市、连云市、云台办事处。1949年11月,新海连特区改称新海连市,撤销新海市、连云市、云台办事处,下设数区和1个连云港办事处。1950年5月至12月间,新海连市与东海县曾一度合并称新海县,下辖14个区和1个连云港办事处。1952年,撤销连云港办事处,建立连云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海连市为省辖市,受徐州专区领导。196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10月1日启用新名。次年,复为省辖市。1983年以前,连云港市并不辖县。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后,连云港市成为省辖市,辖有东海县、赣榆县、灌云县及新浦、海州、云台、连云四区。1996年8月,灌南县从淮阴市划属连云港市,2001年撤销云台区(原辖区分属连云和新浦两个区),从而形成今连云港市辖域格局。

连云港港面向浩浩黄海,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港口,江苏惟一的天然海港。山岛环抱,港阔水深,它所面临的海州湾,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灌河口,呈新月型,是典型的港湾型海域,古游水、古沭水等众多河流由此入海,海口形成许多天然港湾。秦代最早出现的古朐港,背倚朐山(云台山),面对连岛,因有前后云台山作为海上屏障,山环水绕,极富鱼盐之利,为当时惟一的对外开放门户,以后渐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其广袤幽寂的沿海滩涂盐区在唐宋时发展为全国重要的盐业中心。历史上这里还曾经是苏北、鲁南粮油集散地和区域商贸中心。但宋代以后,黄河多次夺泗入淮,金元骑射民族轮番侵扰,天灾人祸不断,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连云港丧失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禀赋。当鼓角铮鸣已经远去,肆虐的洪水被完善的水利设施所征服时,连云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已然在脚下延伸。20世纪30年代,随着陇海铁路的贯通和连云港港口的兴建,开创了连云港市现代交通的先河。如今它位于横贯我国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兰新铁路的东端,被称作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占尽东出西进、南来北往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连云港与海州湾附近的燕尾港、海头港、小厂港乃至石臼港等,构成我国未来大型的港口群体,形成以连云港为中心,通联世界的海、河、水、陆运输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它不会仅仅满足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所规划的那样,建成一个介于中国北方大港和东方大港之间的二等大港。它的目标是成为未来功用近似于香港的“小香港”,甚至是世界级枢纽港,带动江苏经济的巨龙腾飞。

连云港拥有独特的山海特色风光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主要分布在宿城、花果山、秦山岛、东磊、锦屏山等风景旅游区。被史学界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天书”的将军崖岩画,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汉代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以“九州崖佛第一尊”资格列入“中华国宝”行列。还有孔子相鲁会诸侯的夹谷山,伊尹结庐的伊庐山,子贡诵经的子贡山,历史悠久的海州古城,巍巍壮观的三元宫,玲珑典雅的徐福祠,雄峙千年的海清寺阿育王塔……构成了“海、古、神、幽、奇、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块神奇的土地,吸引了孔子登山观海、秦始皇巡游海上、鲍照弄诗锦屏、李世民驻跸宿城、李白云台山览胜。而吴承恩作《西游记》、吴敬梓写《儒林外史》、李汝珍撰《镜花缘》、海州才女刘淑曾书传奇均从连云港的海韵乡情中得到无尽的灵感。

今连云港市区城市布局呈现“一市双城”的特点。新浦区、海州区为西城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工业区,市人民政府驻在新浦区境内;连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则为东城区,为外贸、渔业和风景名胜区。

(作者:尤岩 吉祥)

(来源:江苏地情网 《江苏地名溯源》)

作者: 中国行政区划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www.com300.com)是一个专注于中国行政规划信息展示的平台,实时更新最全,最新,最准的国内行政规划动态,为中国数十亿互联网用户提供最便民的网上新生活。

为您推荐

诗词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1940513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900242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