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

地名探源之南通通州市

中国故事库

通州的地名古来取自于水路通达之“通”,通州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通”。早在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开凿运盐河,从如皋通海陵(今泰州)。至唐代,盐业生产日渐发达,泰州到如皋的运盐河也逐渐延伸…

通州的地名古来取自于水路通达之“通”,通州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通”。早在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开凿运盐河,从如皋通海陵(今泰州)。至唐代,盐业生产日渐发达,泰州到如皋的运盐河也逐渐延伸到通州,由于盐业生产带动了盐运业,不少盐商、富贾至通州居住。通州在明洪武年间,已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

清末,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张謇的倡导下,南通州开通了更多的水陆码头,并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建了江苏省第一条公路——港闸公路,使南通州的水路、公路更为顺畅,四方通达。交通的发达给南通州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光绪二十五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自行发电,并能供应周围一些商行、学校,首开通州电业之先河;两年后,开设大清邮政南通州分局,开创了近代邮政通信的历史;光绪三十一年春,成立了十多家汽车运输公司,共拥有汽车110辆。通电、通邮、通公路,“通”使南通州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当时苏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解放后,南通的交通得到了发展。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南通的交通事业发展又处于停滞状态。“南通真难通,水路都不通”。这一时期南通的经济、文化发展较清末民初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来说,相对较慢。改革开放后,南通的交通事业重又焕发了生机,初步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目前,南通港已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也是长江水系江河运输直达中转的咽喉,可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港口通航。公路、水路形成网络。南通、如皋两机场开通全国许多地区的航班。交通的顺达畅通,使南通实现了名副其实的四方通达。

通州市在1993年之前原为南通县。民国元年,由于废州,南通州改称为南通县。1949年解放后,南通县划城区及天生港、狼山镇、唐闸镇等地另置南通市,市、县分治,南通县政府移驻金沙镇。1993年,南通县撤县建市时,因原市、县同名,南通县遂用旧称,改称通州市,市政府驻地仍在金沙镇。

金沙镇一带,南北朝时期为长江、黄海交汇处的南布洲,与胡逗洲邻近。宋以前,金沙称为布洲场,俗称“古沙”。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取“披沙拣金”之意,命地名为金沙,并设金沙场,为通州所辖七盐场之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金沙设盐课司,渐成集镇。镇区踞运盐河两岸,大部分在河北,南北街短,东西街长,故镇呈月牙形。

(作者:季为群)

(来源:江苏地情网 《江苏地名溯源》)

作者: 中国行政区划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www.com300.com)是一个专注于中国行政规划信息展示的平台,实时更新最全,最新,最准的国内行政规划动态,为中国数十亿互联网用户提供最便民的网上新生活。

为您推荐

诗词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1940513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900242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