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

地名探源之南通市

中国故事库

南通市为江苏省省辖市。位于北纬31°41′~32°42′,东经120°11′~121°54′。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濒黄海,南临长江,为长江入海交汇之处,称江海门户。南与上海、苏…

南通市江苏省省辖市。位于北纬31°41′~32°42′,东经120°11′~121°54′。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濒黄海,南临长江,为长江入海交汇之处,称江海门户。南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西与扬州毗邻,北与盐城接壤。现辖2个县、4个县级市及崇川、港闸两区。全市内陆面积8001平方公里。境内拥有江海岸线总长426公里。

通州市位于南通市中部,全境面积1320平方公里。市政府驻金沙镇。

五六千年前南通地区除如皋、海安西北部以外,大部分地方还是茫茫大海。奔流不息的万里长江,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在喇叭型的宽阔江口沉积下来,年复一年,形成一块又一块的沙洲。大约在南北朝中期(公元500年前后),现南通市区一带逐渐形成沙洲,始称壶豆洲,又称胡逗洲,为海陵县辖地。据《太平寰宇记》海陵县中记载:“胡逗洲在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上多流人,煮盐为业。”胡豆为洲上普遍生长的一种植物,洲名因此而得(壶逗洲可能是胡豆洲的讹称)。

胡逗洲“上多流人,煮盐为业”,说明早期这里是一个近海产盐的沙洲。“流人”,是指流放的犯人,也可能包括由于其他原因流亡到此的人,他们是洲上最早的开拓者,用海水煮盐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活动。因胡逗洲当时只是江海中一个孤立沙洲,故洲上“流人”过着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生活。以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南通方言,直至今天外地人都很难听懂,它与邻近的如皋方言完全不同,与全国各地的方言也没有相似之处,其方言流行的范围也就是方圆数十公里。

南北朝时期,沙洲与扬州东部沙咀的并接,是南通成陆史中第一次沙洲陆地大并连。在胡逗洲的东边还有南布洲、长沙、东社洲等沙洲。胡逗洲先后与这些沙洲并连,范围不断扩大。到了唐代,胡逗洲逐渐与陆地连接。唐朝初年,中央政府于胡逗洲设盐亭场,置盐官。

五代十国时,南通称静海,先后设东洲静海都镇、静海都镇制置院。取名“静海”,寓有祈望海疆宁静之意。10世纪初期,胡逗洲与其西北边的如皋陆地并连,这是南通成陆史上沙洲与大陆的第二次大并连。

周显德五年(958),改静海为通州,下辖静海(治所即今南通市)、海门(治所在今启东县东北)两县。通州得名是因其时该地地处长江入海口,海路北上可达齐燕辽东,南下可抵闽越,沿江南可至三吴,西可到楚蜀,四方通达,故此得名。明万历《通州志》记载:“州之东北,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江通吴越楚蜀;内,运渠通齐鲁燕冀:故名通州。”《读史方舆纪要》也载:“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向两越,或出东海,动齐燕,亦南北之吭喉矣,周显德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为避太后父刘通之讳,以通州当时辖境有崇明镇(今上海崇明县),遂改通州为崇州,又称崇川。“崇川”由此成为后来南通的雅称和别名,今南通崇川区的区名也缘起于此。其后仁宗太后亡,明道二年(1033)复称通州。

11世纪中期,东布洲(东洲与布洲并接后称东布洲)与胡逗洲连陆,这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连。连陆后,长江北岸沙嘴扩展到现在的启东东部一带,南通的东部范围大体形成。

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为通州路,置总管府,二十一年复降为州,仍领静海、海门两县,属扬州路。明洪武初年,废静海县,通州直管静海本土,领海门、崇明两县,属扬州府。清顺治二年(1645),通州为散州,属江南省扬州府。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领泰兴、如皋两县,属江苏布政使司。

清代,直隶顺天府也置有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因两州同名,为加以区别,俗称江苏的通州为南通州,顺天府的通州为北通州。南通州、北通州的地名在历史上还曾经引出了一些趣闻。据传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昀(纪晓岚)有一次与皇上同游通州(北通州),乾隆一时高兴出了个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要纪昀对下联,纪昀一时没能对上。回京后纪昀看到京城内到处是当铺,灵机一动,想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民国初,废除府州,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体制,南通州改为南通县。县治设南通城,隶属江苏省政府。1914~1927年属苏常道,1934年起为南通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后改为第四区。1949年,析南通县城及郊地置南通市,属苏北行署南通专区,为专署驻地。1950年改由苏北行署直辖。1953年改属江苏省,升为省辖市。1958年复归南通专区领导。1962年再改省辖市。1983年3月,撤销南通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南通地区的海安、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6县划归市属,遂成今境。

南通又有“紫琅”的雅称。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在今天的南通市设狼山镇,归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狼山镇因狼山得名。古代狼山又称五山,五山(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原本也是大海中的五个孤岛,后随着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五山才进入长江。北宋初年,五山还在江中。以后随着长江泥沙的淤积,五山先后与陆地衔接,约在宋代中期,狼山最早并陆,最后登陆的是军山,约在清康熙末年(1723年前)。狼山为五山之首,称狼山是因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故又名白狼山;又一说法是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宋淳化年间(990~994),地方官以“狼”字不雅,改“狼”为“琅”。又因山上岸石多呈紫红色,遂称紫琅山。如今,南通狼山一带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区,五山面江矗立,平地突兀,玲珑娇小,秀丽多姿。狼山还是我国佛教名山中的八小名山之一。东麓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墓。骆宾王著名的《讨武曌檄》,雄文劲采,痛快淋漓,连武则天本人读了也惊叹不已。山上还有文天祥僚属金应将军墓、李大钊的老师白雅雨烈士墓,离狼山不远处的啬园,为清末状元张謇的陵园。各朝各代文人、名士的遗迹,使得狼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显得更加丰厚,让万里长江在入海前再次发出一声浩叹。

(作者:季为群)

(来源:江苏地情网 《江苏地名溯源》)

作者: 中国行政区划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www.com300.com)是一个专注于中国行政规划信息展示的平台,实时更新最全,最新,最准的国内行政规划动态,为中国数十亿互联网用户提供最便民的网上新生活。

为您推荐

诗词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1940513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900242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