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苏州市东部,东北与上海崇明隔江相望,西南和上海的嘉定紧相毗邻,土地总面积822.9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城厢镇。
太仓原名冈身,以东南沿海高于西部平原而得名。地质研究证明,太仓古代濒临黄海,后海岸线东移,才渐渐变成内陆。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引《临海记》说:“穿山下洞高十余丈,通南北往来,昔有举帆经过其下者……正统间近水居民凿池得桅,其梢径尺有二寸,始知为海中岛无疑。”穿山在太仓归庄帆山村,现在已完全变成内陆,距海足有20里之遥。因古代往来船只常从山下洞穴中穿行,故名此山为穿山。大船穿行时常常要收帆,以免桅顶与洞壁碰撞,所以穿山古代又称降帆峰。可惜1952年人们凿山取石,穿山已被夷为平地,如今只剩下山基了。穿山的得名,正可以观照出太仓古代濒临大海的历史。
相传春秋时吴王曾于今太仓一带建仓,后遂改名太仓,又称东仓。一说东仓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所建。秦灭楚,置疁邑,汉改娄县,梁析娄县置信义县,后又析信义置昆山县,太仓历属疁、娄、信义、昆山。元延祐元年(1314),昆山迁治太仓,至正十七年(1357),张士诚拆常熟支塘城筑太仓石城,并复徙昆山治所于马鞍山之阳。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部将俞通海取太仓,立太仓卫。明洪武十二年(1379),立镇海卫,太仓、镇海两卫同驻太仓城内。弘治十年(1497),都御史朱瑄、御史刘定瓒采纳乡人陆容建议,奏准割昆山之新安、惠安、湖川三乡,常熟之双凤乡,嘉定之乐智、循义二乡创建太仓州,领崇明县,属苏州府。这是太仓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县一级政权。
作为地名,“太仓”最早见于北宋水利学家郏亶 《吴门水利书》,该书曾说:“昆山之东,地名太仓。”至于地名得名的缘由,除了上面所说春秋吴王建仓、战国春申君建东仓两种说法之外,尚有以下几种意见:一、源于汉吴王刘譓之仓。元代杨譓所纂《〔至正〕昆山郡志》:“今(昆山)州迁治所,地名太仓,或云吴王刘譓之仓。”二、源于三国吴大帝孙权之仓。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苏州府》,孙权都吴,曾设仓于此。三、源于孙权和辽之仓。清李鏻 《〔乾隆〕镇洋县志》卷十三《艺文》所收明陈申《〔永乐〕太仓事迹考·序》:“太仓,古娄县之惠安乡。三国吴孙权和好于辽公孙渊,始置仓于武陵桥北,因以名焉。”四、源于五代吴越王钱镠之仓。此说不详所自,杨譓《昆山郡志》曾力斥其非:“若云钱氏之仓,不惟去国都太远,且屡为淮南所陷,殆其边境不可储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对而言,源于孙权和辽仓的说法显得略胜一筹。按《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嘉禾)二年……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孙权其时一度和辽,在此建仓囤粮准备接济公孙渊,是极有可能的。况且,当时公孙渊是曹魏和孙权争相笼络的对象,孙权和辽成功则可以粮济渊使之拒魏,和辽失败则可以粮饷军出征辽地,无论进退成败,于孙权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云:“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布,泛海登蓬莱”,所吟似乎正是这件事。但无论如何,太仓建州前后的历史事实已经再清楚不过地向我们显示:太仓之名“太仓”,是完全名实相符的。
清雍正二年(1724),析太仓地置镇洋县,并升太仓为直隶州,辖镇洋、崇明、嘉定、宝山四县。镇洋县的得名,源于境内的镇洋山。山在州署后,系明代知州李端所筑土冈,广约三百步,三峰并列,山上遍植桧树,并垒有太湖石,山下建有池亭。山名“镇洋”,取“雄镇东海”之义。沈周诗称:“水汇风冲海渺茫,新州东压示雄强……邦侯卜筑功成后,从此波涛不敢狂。”镇洋县与太仓州同城而治,东境以致和塘为界,南部属县,北部属州。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占苏州,同年八月十四日进占太仓,改太仓州为太郡,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同治二年(1863)三月十五日太平军撤出,恢复清制,隶属关系不变。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太仓、镇洋合并,初取太仓州、镇洋县首字称“太镇”,继则又称“太仓州”。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由江苏都督府颁发印信,始定名为太仓县。1914年6月,江苏省设五道,太仓县隶沪海道。1927年4月道废,直属江苏省。1933年3月,江苏省设行政督察区,太仓隶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次年隶无锡区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11月14日,太仓沦于日本侵略军铁蹄之下。1939年9月,国民党军统琴嘉太昆青松六县游击司令熊剑东委任郑凤石为太仓县长,组建国民党太仓县流亡政府。次年1月,国民党江南行署又任命罗启祥为太仓县县长,组织流亡政府。1941年2月,中共东路特委于太仓鹿河乡唐家宅成立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积极领导民众开展抗日斗争。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国民党太仓县政府接收日伪太仓县政府,仍隶民国江苏省江南行署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不久,江南行署撤销,属江苏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13日,太仓县解放,建立太仓县人民政府,隶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属江苏省苏州专员公署。1983年3月,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隶苏州市。旋撤县建市(县级),仍隶苏州市。
太仓县城城厢镇,自古以来就是州、县治所在地。明王世贞集天下名石曾于城厢西南隅筑弇山园(王世贞一号弇州山人),园广70余亩,中迭三峰,名西弇、中弇、东 弇,极园林亭木之胜。王世贞取名弇州弇山,是因为《庄子》、《山海经》、《穆天子传》均有弇州、弇山,都是传说中的仙境。王世贞《自题弇山园》诗:“惟古弇州西,国以君子称。其人皆胡弇,少者亦钱铿。”钱铿就是彭祖,相传活了800岁。后人因又以“弇山”为太仓的别称。
太仓地处长江口,自古以来就是水陆、江海交通门户。元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为维持朝廷、京城日常之需及保障军队供给,每年要从江南运送大批漕粮北上。但因黄河夺淮,严重破坏了今苏北、山东等地的水系,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不断淤塞,又阻断了漕粮的运道,严重威胁到元王朝的安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宣慰使朱清、张瑄等建议停河运,改海运,并于同年奉旨从今太仓刘家港出发,运送漕粮沿海北上。二十四年,朝廷又在刘河镇设行泉府司,专管海运。至元二十八年,再于刘家港设海运都漕运万户府,负责管理运粮船户。因刘家港是漕粮海运的始发港,为海运需要,元王朝遂在太仓设置海运仓,并由此带动了境内的对外贸易。史料记载,当时日本、朝鲜等国交通市易,竞汇于此,太仓也因而获得“六国码头”之称。明初承元制,继续实行漕粮海运的方略。据记载,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扩建太仓南码头,扩建后共有仓厫91座、919间,收贮浙江、南直隶(今江苏、上海、安徽等地)各地粮食数百万石,各色粮食,堆积如山,遂又被人们称作“百万仓”、“天下第一仓”。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太仓,在(太仓)州城南娄江北岸,又名海运仓。”漕粮海运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太仓仓储业的蓬勃发展,“太仓”之名又获得了新的历史意义。
谈到太仓的海洋运输,不能不说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因为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启锚地。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他所率领的船队规模很大,船只通常多达200多艘,随船官吏、兵将、水手等各类人员一般要有二三万人。所驶的宝船最大的长151.18米,宽61.6米,仅一只铁锚就有几千斤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自明永乐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每次都是从太仓刘家港启程,回国时又是从这里进港的。
(作者:张乃格)
(来源:江苏地情网 《江苏地名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