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苏州市南部,南为浙江省,东南是上海市。土地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不含太湖水域),是太湖之滨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市人民政府驻松陵镇。
吴江市古代分属吴县、嘉兴县。五代吴越天宝二年(909),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南境松陵及嘉兴北境平望、震泽等六乡,建吴江县,属中吴府。吴江本为江名,古代又称笠泽、松陵江、松江、吴淞江,俗称苏州河,因江水流经吴县,所以叫作“吴江”。此江自太湖东北,经吴江、吴县、昆山、青浦、松江、上海、嘉定,会合黄浦江入海。江口为吴淞口,是长江咽喉,江防最为重要的关口之一。钱镠依地理实体命名,遂借用江名作县名。
后唐改中吴府为中吴军。北宋初再改为平江军,后升平江府,元改平江路,吴江县均属之。元元贞元年(1295),吴江升县为州。明改平江路为苏州府,吴江县仍属之。洪武二年(1369),降吴江州,仍为县。
清雍正初,析吴江县境置震泽县,二县同城而治,全境以水为界,面积各得其半。震泽县的得名缘于太湖。按震泽原为古代太湖的别称。相传大禹治水来到太湖,见湖面上风高浪险,有山昂在水里翻滚,才知道太湖一带的洪患原来都是这个家伙在作怪,禹便从身上解下一条长带向山昂头抛去。山昂虽然头被套住了,但却仗着力大,拚命挣扎,只听“嘣”的一声把长带给绷断了,散在平台(今平台山)周围。大禹一见,不由性起,奋神刀,抖虎威,纵身跨上山昂背,双手牢牢揪住山昂头,把它狠狠地揿到泥里。山昂痛急了,但上半截身子被禹按住一丁点儿也动弹不得,只能噼噼啪啪地干甩着大尾巴。不一会儿,湖水就被搅成了一团浑泥浆,山昂的身下也被旋成了一个大坑。从此,太湖里平台一带的水最深。接着,禹又把一口大铁锅倒扣在山昂头上,顶上再盖上泥土,此后,这里就变成了平台山,太湖也随之风平浪静了。据说,《尚书·禹贡》中的“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就是大禹治理太湖水的真实记录。于是,后人遂称太湖为震泽。
清代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攻占吴江、震泽,两县遂隶天朝苏福省苏州郡。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苏福省陷落,吴江、震泽二县恢复旧的隶属关系。1912年1月,辛亥革命后实行政区调整,裁撤震泽县,震泽所辖区域并入吴江县。1933年3月,吴江属江苏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年底,属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后改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期间,吴江县沦陷,日本侵略者于此设伪吴江县公署,隶属江苏省,抗战胜利后恢复旧制。1949年4月29日,吴江县解放,属苏南行政公署苏州行政分区(后改苏州专员公署)。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属江苏省苏州专员公署。1970年,苏州专员公署改称苏州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撤区建市,吴江县均属之。1992年4月,吴江撤县建市(县级),仍隶苏州市。
吴江自古以来就以松陵镇为县治,故吴江县别称“松陵”。《吴越春秋》徐天祐注“松陵”说:“松陌流溢至此,故名。”
吴江在松陵之外,还有青草滩、笠泽、松江、枫江、鲈乡等别称。根据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吴江一带古时成陆较晚,开发也比较迟,大约直到汉末还有不少地方都是杂草丛生的滩涂,后人因称这一带为青草滩。笠泽的名称则更加古老。《左传·哀公十七年》:“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笠泽即太湖,因吴江县地处太湖之滨,所以人们别称吴江县为“笠泽”。另据《吴地记》,吴淞江古又名笠泽,吴江县的别称笠泽,是因江而非因湖。上面已经说过,作为水名,吴江又名松江,所以吴江县又别称松江。例如,唐人有《松江独宿》、《松江早春》诗,宋人有《松江赋》、《松江诗集》,宋人还建有松江亭,这些“松江”都和作为地名的吴江一带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后来,划松江(水名)以南之地设置松江府(今属上海市),才不以松江为吴江县的别称,即使偶有沿用古称,一般也都在“松”旁加“水”改称“淞江”。枫江之名出自《新唐书》。据该书卷二○一《崔信明传》,崔信明早有诗名,他自己也很自负。一次,郑世翼于江中偶遇崔信明,问道:“听说您有‘枫落吴江冷’的名句,能否把您其他的大作也拿出来让我们欣赏一下呢?”崔信明听了很高兴,便把平生所作兜底捧出。可是郑世翼还没有读完就不耐烦了,说:“所见不如所闻!”说完,随手把诗稿扔进水里,掉过船头头也不回地走了。后人因称警句为“枫落”,称吴江县为枫江。鲈鱼是吴江一带的名产。早在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曾在他的《戏书吴江画像诗》中称誉春秋时越国的范蠡、晋代的张翰、唐代的陆龟蒙为“三高”。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仕齐王冏为大司马东曹掾,见齐王冏恣用群小,专权独断,预知他必不能善终。在京师洛阳见秋风起,思家乡松江鲈鱼脍,忍不住命辞:“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遂辞官归隐故乡。不久齐王冏兵败,张翰得以幸免。宋陈尧佐钦慕张翰为人,作诗颂扬他。南宋绍兴中,林肇为吴江县令,他也推崇张翰和范蠡、陆龟蒙,并在县城东长桥上建三高亭来纪念他们。因陈尧佐《题松陵》中有“秋风斜日鲈鱼乡”之句,故用“鲈乡”二字名亭。鲈乡亭建成的次年,林肇作有七律一首,题为《顷过松陵读陈丞相题诗有秋风斜日鲈鱼乡之句去秋作亭江上取鲈鱼二字为名》,为鲈乡亭的命名做了极好的注脚。此后,人们遂又以鲈乡作为吴江的别名。
(作者:张乃格)
(来源:江苏地情网 《江苏地名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