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县位于南京市南,土地总面积1067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在城镇。
溧水故地,本名濑渚。周景王四年(前541),吴筑固城于开化城之西,置濑渚邑。七年楚伐吴,十年,吴败绩,迁其邑于陵平山下。十六年楚再次伐吴,取陵平。以后吴、楚、越互有征伐,先后属吴、楚、越、楚。秦统一中国,设溧阳县于陵平,隶会稽郡,今溧水县境属溧阳。汉初于会稽郡析置鄣郡,溧阳属鄣郡,先后属韩信的楚国、刘贾的荆国、刘濞的吴国和刘非的江都国。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一说元狩二年,即前121)江都国除,鄣郡更名为丹阳郡,溧阳县属之。三国吴废。西晋太康元年(280)复置。
隋开皇九年(589)废丹阳郡置蒋州,溧阳属之。十一年析溧阳县西北境及丹阳故地东部置溧水县,属蒋州。溧水为县自此始。县以水得名。溧水故城即濑水畔之开化城。濑水亦名陵水,又称水阳江。吴语“濑”、“溧”音近,“溧水”即“濑水”之音讹。开皇十八年,并溧阳于溧水。唐武德三年(620)割溧水东部地复置溧阳县,属扬州(丹阳郡)。以后又隶于宣州、江宁郡、昇州、金陵府等,变化无常。南唐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先为昇州、后升江宁府,南宋改名建康府,元置建康路,溧水县均属之。元代元贞元年(1295),升溧水县为溧水州,仍隶于建康路。天历二年(1329),建康路改为集庆路,溧水属之。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集庆,改为应天府,溧水属之。
明洪武二年(1369),改溧水州为畿县,仍属应天府。弘治四年(1491),析溧水西南七乡地置高淳县。清代,溧水属江宁府。
1912年废江宁府,溧水县直属江苏省。1914年6月江苏设五道,溧水属江宁道。1927年4月废道存县,溧水又直属江苏省。1933年3月江苏实行行政区督察制,溧水县属溧阳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江宁)。抗日战争期间,境内有敌友我三方政权。1937年12月民国县政府撤出县城,流徙于境内僻乡。1938年4月后,县城先后由日伪维持会、伪县维新政权和汪伪县政府把持。1941年5月,新四军在县境东南部建溧水县(后改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境北部与西部亦分属江溧句(后改江宁)、江当溧(后改横山)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溧水县建制,隶第一行政督察区(驻丹阳)。1949年4月25日溧水县解放,6月溧水县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底前属苏南行政区,1953年江苏恢复建制后属镇江专区。1958年镇江专区改常州专区,溧水属常州专区,1959年9月又改归镇江专区。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溧水属南京市。
溧水是江苏文明古县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回峰山神仙洞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化石遗址说明,早在1万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唐李白、南唐韩熙载、北宋周邦彦、清袁枚等都曾到溧水揽胜或做过官。溧水出过南宋要臣“溧水三贤”(吴柔胜、吴渊、吴潜),明清两代出过32名进士,建文四杰之一的齐泰为溧水县人,清两江总督叶名琛、民国江苏省长郑谦也是溧水人。溧水文物古迹众多,其中《校官之碑》是江苏现存的惟一完整汉碑,也是全国著名的汉碑之一。还有美丽的“胭脂河”和巧夺天工的天生桥。明太祖认为江南朝贡误期,均因水陆交通不便绕道所致,决定开运河沟通钱塘江、太湖和秦淮河三大水系,令崇山侯李新凿秦淮河以连接丹阳、固城、石臼湖,自洪兰埠至沙河口,其中5公里长的运河是在山岗中通过的。李新采用“烧麻炼石、破块成河”法,先将山岩凿出一条条石缝,嵌以麻丝,浇以桐油,然后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时泼以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破石成河。为便利交通,在开运河时预留石梁为桥,人称天生桥。相传运河两岸崖壁均留有被烈火焚烧的赭色,犹如胭脂红,此运河遂被美称为“胭脂河”。天生桥险峻壮观,当地人戏称:“正月十五从桥上丢下一枚铜钱,要到大年三十才能听到铜钱落水的声音。”极言此桥的高大。
(作者:吕武进)
(来源:江苏地情网 《江苏地名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