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县位于南京市最南端,土地总面积802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淳溪镇。
春秋时期,高淳地区为吴楚必争之地。周景王四年(前541),吴筑固城为濑渚邑,城“高一丈五尺,周七里三百三十步”。七年,楚灵王伐吴,用了四年时间才攻克固城。吴移濑渚邑于溧阳南十里之陵平山,改称陵平县。楚平王继续伐吴,以固城为行都,大兴土木,建造行宫。由于听信佞臣费无极之谗言,想废太子另立小王,诛杀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奢次子伍员只身奔吴,在高淳浣纱女的帮助下摆脱追兵。浣纱女为让伍员放心,毅然跳入溪中自尽以示为他保密。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吴王阖闾命伍员伐楚,在高淳开运粮河,因伍员又叫伍子胥,此河又称为胥河。伍员一举攻克固城,火烧行宫,大火逾月不熄,固城宫阙尽毁。后人有诗云:“战血淋漓洒固城,子胥当日复陵平;千载雪耻应无恨,何用涛声作怨声?”相传伍员为报浣纱女舍身救命之恩,向溪中投下三斗三升黄金豆,并祝告:“千年万载后,有人拾到黄金豆,一半作拾者报酬,一半烧化祭恩妹。”又打捞浣纱女尸骨,厚礼重葬于东坝笠帽墩。据记载,直至民国和解放后,均有人拾到过形似扁豆,重四钱七分,上刻“郢爱”二字的黄金豆。
秦置溧阳县,高淳境隶之,属会稽郡。县治一度设在固城。隋析溧阳、丹阳二地置溧水县,高淳境属溧水。汉时先后属荆王、江都王封地和丹阳郡。以后,分属吴兴郡、丹阳郡、扬州,金陵府、昇州、建康路、集庆路、应天府等,变化无常。明弘治四年(1491),以应天府“地广难制”,奏割溧水县西南七乡置高淳县,治高淳镇(今淳溪镇)。据清光绪《续修高淳县志》载:县名“初拟淳化,钦定高淳”。“淳之立县,始于弘治,而地名不以弘治昉也。旧镇原名高淳镇(高淳镇,相传以地高民朴得名),宋时已见于石湖诗(宋范成大《石湖集·高淳道中》有‘路入高淳麦更深’之句),则高淳之名由来久矣。故谓县设于弘治则然,并谓高淳之名亦始于弘治,则甚非也”。可见,高淳县因县治高淳镇而得名。清属江宁府。辛亥革命后属金陵道。1933年3月江苏实行行政区督察制,高淳属溧阳行政督察区。1935年属江宁县。1944年高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苏南三分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2日高淳县全境解放,成立高淳县人民政府,属苏南行政公署镇江专区。1953年恢复江苏省建制后,属镇江专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高淳属南京市。
高淳东部低山丘陵蜿蜒,西部为一望无垠的湖盆平原,水系发达。它地处苏皖结合部,自古以来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杭州的屏障,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时期,这里是吴楚相争的焦点。宋金、宋元为争夺临安(今杭州),在高淳东坝等处曾多次发生过惨烈的战斗。太平天国时期,为保卫天京,太平军与清军在此进行过长达10年的拉锯战。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在高淳境内先后发动过战役、战斗近10次,均获全胜,歼灭日伪军数千人。
高淳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湖熟文化遗址已有3500年的历史,固城遗址(吴濑渚邑)也有2500年历史了。唐之“鲁阳五堰”、明之“广通镇闸”,在我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淳山水秀丽,名人辈出,明末名士邢昉的《石臼前后集》脍炙人口,戏曲家李茂精通音律,著述颇多。清代进士张自超所著《春秋宗朱辨义》被收入《四库全书》,卞长胜通晓六国语言,督水师,作国使,文武兼备。
高淳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民间舞蹈“跳五猖”源于西周乐舞。花扇舞、采菱舞和山歌《五月栽秧》也都颇负盛名。县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戏楼两座,其中东坝戏楼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为东岳庙的附属建筑。东坝戏楼坐南朝北,仿殿宇建筑,砖木结构,台面作“凸”字形,两侧有子台,可三面看戏。楼高13米,分上下两层,楼下住宿,楼上演戏。楼前有1605平方米的广场,可容纳观众5000人。
县城淳溪镇老街,系明清建筑群,长800余米,街宽3.5米,两边用青石灰石纵向铺设,中间用胭脂石横向排列,整齐美观,色调和谐。店铺房屋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横桁、镂窗,风姿古朴典雅,造型别致,为南京旅游热点之一。
(作者:吕武进)
(来源:江苏地情网 《江苏地名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