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

地名探源之海门市

中国故事库

海门市位于南通市东南,地处长江北岸,离长江入海口仅70公里,南与上海崇明岛隔江相望,东北濒临黄海。内陆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海门镇。 海门地处长江入海口,因长江大量泥…

海门市位于南通市东南,地处长江北岸,离长江入海口仅70公里,南与上海崇明岛隔江相望,东北濒临黄海。内陆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海门镇。

海门地处长江入海口,因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江口,逐渐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沙洲,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及成群的小沙洲,沙洲渐渐连成片,其时海门一带称东布洲。“东布”其名是因东洲和布洲并连后,两洲名合并而得。

周显德五年(958)海门建县,隶通州,因地处长江入海口(当时海门县东边的启东还未成陆),为大江入海之门户,因取名海门。

海门这片土地形成后并不稳固,因濒江临海,常受江水、海潮和台风的侵袭,涨坍无常,县治屡圮风潮,曾四次迁徙。县治初设于东洲镇,元至正年间(1341~1367),迁至礼安乡(今万年乡与海洪乡交界处),其间因战火和风潮,县治数毁数建。明正德七年(1512),大风海潮泛滥,溺死千余人,官舍民宅荡然无存。正德九年,县治被迫迁至余中场(今国强乡境内),因无城堑,嘉靖二十四年(1545),再迁治于金沙场(今通州市金沙镇),侨居通州境内。后虽耗巨资盖城楼建城墙,但终没挡住江海风潮的袭击与漫溢。清康熙十一年(1672),县治四迁至永安镇(今金沙镇以西1.5公里许)。此时海门已无饶土,人民除溺死逃亡外,所剩无几。同年,裁县为乡,并入通州建静海乡。

清代丁有煜有《海门歌》诗,描写了海门的沧桑变迁情形:

嗟我小邑海之门,一朝卷入海波浑。

人民星散各逃窜,十余三五迁永安。

永安离江二十里,不城不郭卑市垣。

附隶通境存乡贯,耕读辛苦劳肺肝。

五十年来气少甦,波涛再至愁云铺。

人声沸郁鬼夜哭,树崩鸟死在须臾。

野老习见说旧事,当前坍县犹徐徐。

此日飚驱驾恶浪,日流十丈黄沙墟。

担儿携女觅生计,只恐滔滔随水逝。

败苇遮体作衣裳,东去西去无定势。

仰天号泣救吾人,梦依徐涧作苗裔。

一椽一甓屋鳞鳞,海邑何此辜遭际。

清康熙、雍正年间,长江主泓偏向南侧,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海门坍地又逐渐涨出不少新沙,绵亘百余里。在新复涨的土地上,海门的先民用辛勤质朴的劳作,建造自己的家园。大约在1705年,崇明县人陈朝玉最早涉江来到海门,在荒无人烟之地,割草为室,与妻刘氏尽力耕作,标识地界,交纳赋税。远近居民闻讯,纷纷前来垦殖。不几年,周围百余里的地方,屋舍俨然,沟埂纵横。一时间“炊烟起如海云,为江海之大聚”。后人将其称为“海门田祖”,为纪念他还为其立了祠,近代大思想家、大诗人龚自珍亲自为之撰写碑文,称之为“开国以降奇杰之士”。

由于移民的大量迁入,通(州)崇(明)民众常为垦沙争地,“沙案”频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划出崇明、通州新涨出的40个沙洲,设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裙带沙茅家镇(今海门镇),无城。茅家镇起初时是因有一茅姓人家,在自家墙边设了几张“踏子板”,交易一些蔬菜和农副产品,逐步形成小镇,后人便称之为茅家镇,简称“茅镇”。1965年,改名为海门镇。1912年,海门厅复称海门县。

清末,民族实业家张謇在办实业取得经济效益后,也将眼光投向海门这一新涨出的土地,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立通海垦牧公司, 6年期间共围垦沿海滩地近10万亩,其中可耕地2万多亩,至1923年,可耕地达9万多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沿江一带又呈坍塌之势。15年间,海门江岸坍塌达25公里,坍地16万多亩。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至1981年,县境江岸全线治坍工程告捷,从此海门根除了千余年来的坍江危害,海门因此享有“江滨乐土,粮棉故里”的美誉。如今的海门境内土地肥沃,沟河成网,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是国家重点棉油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并盛产驰名海内外的刀鱼、河豚、对虾和文蛤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门先后被评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明星县”、“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等称号,被誉为“金三角上小浦东”。

1994年,海门撤县建市(县级),仍属南通市。

(作者:季为群)

(来源:江苏地情网 《江苏地名溯源》)

作者: 中国行政区划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www.com300.com)是一个专注于中国行政规划信息展示的平台,实时更新最全,最新,最准的国内行政规划动态,为中国数十亿互联网用户提供最便民的网上新生活。

为您推荐

诗词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1940513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900242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