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

地名探源之启东市

中国故事库

启东市地处苏北平原的东南犄角之端,位于南通市的东部。南濒长江入海口北支,最西段的水隆沙与崇明岛北端相接壤,东北临黄海,三面环水,形如半岛。内陆总面积为1157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

启东市地处苏北平原的东南犄角之端,位于南通市的东部。南濒长江入海口北支,最西段的水隆沙与崇明岛北端相接壤,东北临黄海,三面环水,形如半岛。内陆总面积为1157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汇龙镇。

启东全境系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平原。在汉朝以前,这里是江口海域,唐朝初期江口涨出一些沙洲,元末清初又坍于风潮。直至清代中叶前,江口还涨坍不定。此后长江主流南移,长江口崇明岛北侧陆续涨出小沙洲,至清末连成一片,形成通州、海门以南大片陆地。因成陆参差,全境分南、中、北三部分,历史上分属三个县管辖。南部属崇明,称外沙;中部、北部不同时期分属海门县、南通县。1912年,有人提议与崇明分县而治,拟把南通县、海门县东部并入崇明外沙称“三合县”,未果。后江苏巡抚程德全提议,把江南已坍入江中的镇洋县移作外沙新县名,此议虽未施行,但给启东留下了“镇洋”的地名。

1928年1月27日,江苏省民政厅向省政府委员会议提请外沙设县方案后,经讨论形成决议:“崇明外沙应即设县分治,定名‘启东’。”因县域在江北大陆最东端,且沙洲还在向东接涨,启东乃有“启吾东疆”之含义。

1941年9月,为对付日军“扫荡”,启东县与海门县合并。12月,改称海启行署,隶苏中第四行政区。1942年7月,崇明一度划归海启行署,称海启崇行署,仍隶属第四行政区。其后启东、海门两县又屡经分合,直至1949年1月启东全境解放,才又恢复启东县建制。同年5月起,属苏北南通专区。后南通建制屡有变化,1983年起,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南通改为省辖市,启东隶属南通市。1991年,启东撤县建市(县级),仍隶属南通市。

正如县名所揭示的,启东自成陆以来,其发展就是一部“启吾东疆”之史。启东的成陆并非全是大自然的造化,同时也得于人力之助。启东这一新陆地,不断往复于涨、坍之中,即南面在层出不穷地涨出新沙,而北面岸地又不断地坍塌于江海。于是从古至今启东人民世代围垦造地,筑坝抗坍保田地,奏响了一曲曲战天斗地的颂歌。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建通海垦牧公司,开发江苏最东面这片新生疆土,经过几年的奋斗,围得大片土地。但此后两年,外沙连遭水灾,大片垦地得而复失。后又经过几年的围垦,通海垦牧公司兴建了一镇,镇名先沿用“筲箕銴” 这一地名。其后,垦牧公司又根据本地坍而复涨的沧桑变迁史,定镇名为“海复”。1949年10月以后,启东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地筑堤围垦,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发展农、盐、渔等各业的生产。从1901张謇兴办通海垦牧公司至1985年,共围垦江海滩地144.46平方公里,占全境总面积的11.6%。

启东地处江苏省的最东边,境内长江入海口的寅阳乡圆陀角是长江、黄海、东海三水交汇之处,也是江苏最早升起太阳的地方,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因该地在寅时(即早晨5时)就可见到日出,故名“寅阳”。2001年元旦,曾有5万多中外游客欢聚圆陀角观赏新世纪首缕阳光。进入新世纪,启东的开发利用已不再局限于围垦造地,而进一步开发其旅游、文化资源。现在寅阳圆陀角已被辟为自然风景旅游区,建成了观日楼、海滨度假村、观海日出长堤、大禹治水雕塑等景点,吸引了不少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在正常情况下,圆陀角可容纳3万游客,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启东市人民政府驻于汇龙镇。此处原是乾隆七年(1742)前后新涨出来的半海沙,古称杨家沙,至道光初年前后才连成一片,汇龙镇就在这一块土地的西南角上。当时上海浦东人黄阿祥到杨家沙来,见有人在浅海滩上捕捉鱼虾和海蜇,便在沙上搭棚居住,并设五茶摊,作为南来北往行人的小憩之处。后来茶摊又发展成为茶馆,许多商人也相继在此设立商铺,形成市面,有了镇的雏形。在镇中心有一条河,河两边有许多港汊,形似若干条龙汇集于此河,所以称“汇龙河”,汇龙镇也因而得名。

(作者:季为群)

(来源:江苏地情网 《江苏地名溯源》)

作者: 中国行政区划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www.com300.com)是一个专注于中国行政规划信息展示的平台,实时更新最全,最新,最准的国内行政规划动态,为中国数十亿互联网用户提供最便民的网上新生活。

为您推荐

诗词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1940513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900242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