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通化市·海龙·水獭
梅河口市位于吉林省南部、通化地区西北部、南界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梅河口市地处松花江支流辉发河上游,属辉发河流域,境内河流纵横,有大柳河、一统河、大沙河3大主要水系,沿河形成冲积平原。西南部地势较高,山岭连绵,其余为丘陵漫岗,起伏不大。是一个美丽富绕的半平原、半山地地区。
梅河口市旧称海龙县,该地清朝初年属盛京围场,在盛京围场内按地势以吉林哈达岭为分水岭,分为东流水围场和西流水围场,海龙属东流水围场。自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起封禁,到道光年间,渐有流民潜入围场,开荒种地,采集人参,狩猎伐木。至光绪年间,居民日众,渐成屯落,垦田降陌相连。
1878年(清光绪四年),盛京将军曾祺奏请清政府核准开放围场。1880年(清光绪六年),设盛京围场总管衙门,掌缉盗、靖边、督征贡品及本境课税。同年8月9日(七月四日),清政府于东流水围场设海龙厅,隶属奉天府。与围场总管同地(域)不同署。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大批辽南难民涌向东边外,进入盛京围场。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盛京将军曾祺再次奏请开放围场,同年获准,奉旨丈放。1902年8月4日(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一日),又添设东平(今东丰县)、西丰(今辽宁省西丰县)、西安(今辽源市、东辽县)、柳河4县,海龙撤厅改设海龙府,管辖这4县,仍隶属于奉天省。1910年(清宣统二年),裁撤盛京围场总管。
1913年(民国二年),改海龙府为县,隶属奉天省东边道。1929年(民国十八年),归辽宁省直辖,为一等县。东北沦陷时期,先后隶属伪奉天省、安东省、四平省,为乙类县。1945年东北光复,成立海龙县民主政府,隶属辽北省西安专区。1949年4月隶属辽东省。
1954年划归吉林省通化地区,1956年县治从海龙镇迁至梅河口镇。1985年更名梅河口市(地级),1986年降为县级市,划归通化市(关于梅河口地名由来参见梅河口篇)。
梅河口市1985年以前一直称海龙县,因当初设治时,治所设在海龙镇而得名。今海龙镇隶属于梅河口市,位于市境东北部,距梅河口市区20公里。1880年(清光绪六年),为海龙厅治所,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为海龙府治所。旧名海龙府,土名龙城。1913年(民国二年),为海龙县驻地。1956年设镇。沈吉铁路、黑大公路经此,为梅河口市东北部交通枢纽。
关于海龙地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说法:第一,杨同桂所著《沈故》载:“海龙之名于史志皆无考,恭读纯庙御制诗集乃知为海兰之伪也。按海兰霍吞诗序云:海兰霍吞者汉言榆城也,遵槎尔筏岭而西,旁见旧城之基焉,雉堞无存,土垒沿在,昔年征战之时各筑堡以自守,遗老既尽,无能道其事者,以其生榆树焉则谓之榆城而已,按诗集次序,先经辉发故城,即过海兰至花园入英峨门,今辉发在海龙东,花园在海龙西,是海兰即海龙已。”由此可见该书认为海龙是满语“海兰霍吞”的音转,“海龙”乃“海兰”也。一说此地原来榆树较多,故名榆树城。二说是起源于海龙河。第二,据《满洲地名考》《海龙县志》等记载:传说在海龙这个地方,很早以前地势低洼,沼泽密布,水草丛生,水獭颇多,满语称水獭为“海龙”,因而得名。也有人解释海龙是一种水陆两栖动物,它的体形像水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海龙是水獭的别种,以该种动物名作为地名。第三,据《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海龙”是由县城北门外九龙口处的李海龙之墓而得名。传说这个墓是高句丽时代的五个陵墓之一,碑碣上书“高句丽王李海龙之墓”。海龙因此而得名。第四,说“海龙”是“哈达”之音转。传说明代此地曾有过“哈达部”,“哈达”为满语,意为山峰。
经考证:李海龙墓与哈达部之说均不能成立。惟有“榆树说”与“水獭说”可能性较大,多数人认为水獭说最为可信。
(来源: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