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的调整,都是依据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减的情况而定。从上古到现代,经历了诸侯国→郡国→州郡→军镇→道路→省区的一级地方区划,二级区划多是城邑→州郡→府州→地市,最稳定的当属县级。
但县的辖区大小、县的数量多寡,也如一二级区划一样变幻多次,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经济与人口的变迁。常驻人口多,则一县分为两县,常驻人口少,则两县合为一县。
周朝分封71国:诸侯国~城邑~乡3级管理。
秦朝设置36郡:郡~县~乡3级管理。一郡大约管25县。
汉朝初期为郡国制:诸侯国~/郡~县~乡4或3级管理,因时局所限。中期分为13州:州~郡~县~乡4级管理。毕竟疆域更广阔,人口更多了,但州是虚权的,直到东汉末年才转为实权。
西晋分为19州:州~郡~县~乡4级管理,州是实权的。
隋朝统为190州:州~县~乡3级管理。后期改州为郡,只是更名。
唐朝分为10道:道~州府~县~乡4级管理。中期为15道,一道大约有35府/州。中后期增设40多军镇:道~镇~府州~县~乡5级管理,但道一直为虚权,而军镇为实权。
辽国分为5京道:道~府州~县~乡4级管理。
北宋分为18路:路~府州~县~乡4级管理。后为23路。宋朝虽然疆域较小,但人口依然多。
金国分为17路,后为19路,与宋制同。
元朝分为10或12行省:省~路~府州~县~乡5级管理。一省大约18路,毕竟疆域更大,人口也多。
明朝分为15布政使司:司~府~州~县~乡5级管理。布政使司仍俗称为省,一省大约10府。
清朝分为18省+5将军辖区+3特别区:省区~府盟厅州~营旗县~乡4级管理。
清末与北洋时期为22省+13区府,同清制。
国民政府初期为28省+2地方+6院辖市,1949年为35省+12院辖市+1地方+1特区:省~行政公署/专区/盟~县/旗~乡4级管理。
共和国目前为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2特区:省/区~地市/州盟~县市~乡镇4级管理。
从历代区划的变迁可以看到,新设立的一级区划往往因为滥用而数量变多,最终沦为二级区划,甚至被废弃。但同时,一些久远的区划单位,又有被起用的,比如州郡的反复更名,唐代的镇被化用为现代的乡级,唐宋开始的集市被化用为现代的县市、地市。
县、乡的本质是农业、自然经济,这也是其数千年稳定长存的原因。
市、镇的本质是工商业、商品经济,这也是近百年来,市不断做大,县改市,镇也不断吞并乡的原因。
可以预想,市、镇是未来区划的主流,县、乡会退缩到山区 沙漠 戈壁这些地方,一轮新的行政区划大调整的到来。从历史上看,地方区划分为4级管理比较稳固,所以未来会是:大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县/市区、镇/街道 4级管理结构。
强势的城市将脱离出来,成为省会,则省数增加,需要加一层虚权的大区,也可以新设一个名称,意义跟汉州、唐道一样。因为省变多,则一省管理的地市减少,于是地级市与县级市平级为市。
说一下想法:
1.中国现在的省级政区划分,是相对合理,但有一些不合理的。如果抱着现在是最好最合理的,那几千年里中国又何以历朝历代都在调整政区呢,说明以后仍然会不断调整,这是必然趋势。
2.七大军区都能调整成五大战区,省份凭什么不能调整?涉及各省纠纷是吧,军区改战区就没纠纷?谁的决定权更重要罢了。
3.省份调整乃必然趋势,是基于时代在发展在变迁。汉朝不会无缘无故把郡国制改为十三州的郡县制,唐朝不会无缘无故把十三/十五道改为几十军镇制,元朝也不会无缘无故搞出个行省制,民国也不会无缘无故设热河 绥远 察哈尔 西康这些省,共和国不会无缘无故设海南省、直辖重庆、建三沙市、改地盟为市。
4.省级政区调整要遵循的原则是: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地方与地方的制衡,人口 经济 面积 资源的兼顾。不是像这几十年的民间方案坐井观天,也非这十几年的网上方案键盘侠枉顾,同样不是学者方案不懂政治。
古今中外,社会的发展,城市、城镇是起着关键的汇聚点;马哲也说了,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演进,就在于乡村→城镇→城市→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这个汇聚过程。
建国前期即确立的省、县、乡三级政区制,在之后的发展中,乡逐渐兼并为镇,进而实现了镇直管村,优势县变为地级市、县级市,进而实现了地级市直管县级市、县,进而形成了省、自治区直管地级市。
那么,省县乡 → 省市镇,这就是未来的演进方向,已经很明晰了。但目前,市县混杂(省管县),乡镇混杂(大量乡级存在),就在于,100万平公里、5千万人口就算大规模国家了,而960万平公里、13.8亿人口的中国,显然是超大规模国家,政区调整的完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建议是按城区人口+市区经济量,划分出城市等级。然后,
一线+二线城市为直辖市,
二线+三线城市为省会市,
三线+四线+五线城市为市,
六线+七线+八线的县域、镇域为镇。
这个镇是扩权镇,比现在一般的镇要大,比县小。这个市是简化市,比现在一般的地级市要小,比县级市大,由此这个省也就比现在的省要小。
自治州、自治县、山区隔壁沙漠的地区,要酌情处理,仍保留县级,毕竟人口与经济不能与常规的市、镇比。
同时,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比较集中,县域GDP就能碾压西部的弱省会,把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这些拆分成十几个省肯定不好。富裕市县全划入一省,落后市县全在一省也不行。
大体上:
5万人口一个镇,
150万人口一个市(直管30镇),
3000万人口一个省(直管20市),
则13.8亿的中国就有大约46个省、920个市、27600个镇。
当然,这只是估计值,要因地制宜,权衡统治策略,具体调整。比如一些现实因素里,人口作为第一因素,当人口相差不大时,经济量为第二因素,人口、经济量都差不多时,面积为第三因素,如此考量。
1、不宜增设直辖市;
2、于是,南京、深圳、青岛作为省会,苏州、中山、临沂、大连的资格取消,天津也取消直辖变
3、剩下的候选省会里,徐州、洛阳、襄阳、柳州4个必选,另外需要分省的情况,则取绵阳、宜宾、包头、宁波、宜昌、酒泉6个也当入选。
4、新的方案为 34+12= 46省。
讲述了笔者对于中国各级行政区划的调整思路,得出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的四层行政结构,再在省级之上加一层虚权的大区。
省级区划的调整,关键在于省会的选取,权衡周边地区的人口、经济、山河。大致上,5万人一个镇(10万人为一个街道),150万人为一个市(400万人以上为大市,配常委),3000万人为一个省。
为此,得到四十六省份区划方案:
3个特别行政区,
2个直辖市,
5个民族自治区,
36个省。
东部大区 1+1+7:
特区省——台湾;
直辖市——上海;
省会市——福州(福建省),南昌(江西省),合肥(安徽省),杭州(浙江省),南京(江苏省),徐州(?省),宁波(?省)。
南部大区 2+1+7:
特区市——香港,澳门;
首府市——南宁(广西自治区);
省会市——昆明(云南省),贵阳(贵州省),海口(海南省),广州(广东省),长沙(湖南省),深圳(?省),柳州(?省)。
中部大区 1+8:
直辖市——北京;
省会市——太原(山西省),西安(陕西省),石家庄(河北省),郑州(河南省),武汉(湖北省),洛阳(?省),襄阳(?省),宜昌(?省)。
西部大区 3+7:
首府市——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拉萨(西藏自治区),银川(宁夏自治区);
省会市——西宁(青海省),兰州(甘肃省),成都(四川省),重庆(?省),绵阳(?省),宜宾(?省),酒泉(?省)。
北部大区 1+7:
首府市——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
省会市——哈尔滨(黑龙江省),长春(吉林省),济南(山东省),沈阳(辽宁省),天津(?省),青岛(?省),包头(?省)。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说:
- 怎么不根据人文地理来划分?—— 懂政治的人都知道,山河相制、避免割据,这是元朝建立行省制度以来一直遵循的思路。
2. 怎么不把疆藏蒙这些大块头多拆分几块?—— 分省的基本规则是:新省会要强,新省的人口要够。
3. 怎么不把自治区给取消?—— 这是战忽之术,取消了还怎么玩。不要以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就怎么样,现在省、市、镇才是高大上的东东,君不见各州、县、乡都深为自己是州是县是乡就代表着贫穷与落后而苦恼呢。要让他们自己心甘情愿的申请变更,而非强迫人家变更。
4. 增加省就要增加很多公务员?—— 笑话,现在 25省级 x 15地级 x 10县级 x 30乡级 =112500个,未来调整了就变 45省级 x 20市级 x 30镇级 =27000个,数量级都不一样。
省份调整的关键在于选取省会,先选出省会名单,再带周边市、县组成省区。市也是这个操作过程,镇也是如此操作。
原本的 乡镇数 x 区县数 x 地级数 x 省级数,变为未来的 新镇数 x 新市数 x 新省数,可以节省一大笔职位名额与开销。至于省份增加了,中央不好管,这无妨,五大战区、大区法庭、相邻几省组织机构,都起到进一步划分的作用,国务院通过各部委管理各大区域的事务。而且,中央仍会派驻几位副国级大员坐镇各大区的重要省份、直辖市,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也并非固定的某省某市高配,各省市都有一些机会轮流坐庄。
各位读者以为,按此法,自己会与哪些邻居市县,被划到谁为省会的新省呢?哈哈……
估摸着东部省份会被翻倍,中部省份会略增加,西部省份大体不变。
比如: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直接两分(可结合周边省份),辽宁、河北各取部分合并为新省,湖北三分(并入河南、湖南、江西各一部),河南两分(并入山西一部),广西两分(并入部分周边市县),内蒙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