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

河北省阜城县行政区划

中国故事库

  随着朝代交替及隶属关系的变更,衡水市阜城县行政区域亦几经演变。阜城县初置时,其辖域大体包括古城、砖门、大白、铁匠、建桥、祁楼、付庄等乡镇(1996年乡镇合并之前)的全…

 

随着朝代交替及隶属关系的变更,衡水市阜城县行政区域亦几经演变。阜城县初置时,其辖域大体包括古城、砖门、大白、铁匠、建桥、祁楼、付庄等乡镇(1996年乡镇合并之前)的全部或部分以及原交河县南部、景县北部的部分地区。自明清时期才有了较为具体的范围。

据清雍正《阜城县志》载,明初阜城县土民只有孝至乡、义门乡、顺城乡3个里。永乐年间迁民充实畿辅,全县编户26个里。嘉靖二年,因遭兵燹,丁耗田荒,里甲多不满数。知县王继礼申允,将崇信乡、新建乡、里仁乡、颂德乡、榆柳乡、兴孝屯、兴让屯、聚福屯、锡福屯、宣教屯、信义乡、弘业屯、赛马屯、慈爱屯、仁爱屯等15个里俱裁减,新建孝至乡、义门乡、顺城乡、永宁坊、迁乐乡、阜财屯、建桥屯、兴丰屯、纯服屯、富受屯、获加屯等11个里。当时全县有3098户,17247人,耕地168293亩。
清初沿明制,全县设11个里3个镇。11个里为:孝至乡、义门乡、顺城乡、永宁坊、迁乐乡、阜财屯、建桥屯、兴丰屯、纯服屯、富受屯、获加屯。3个镇为:建桥镇、漫河镇、刘林桥镇。将386个村划为4路24地方,即:县城分为大街地方,西北街地方,西南关地方,东南关地方;西路有:满村地方(辖26村),刘林桥地方(辖33村)、塔儿头地方(辖15村)、东宰基地方(辖17村)、西宰基地方(辖26村)、凤阳厂地方(辖26村);南路有:档柏地方(辖10村)、韩村地方(辖6村)、信义乡地方(辖15村)、赛马铺地方(辖7村)、御庄地方(辖17村)、漫河地方(辖4村);东路有:王柳村地方(辖19村)、张秋地方(辖33村)、石槽地方(辖23村)、高什二屯地方(辖15村)、史均村地方(辖28村)、姜村地方(辖12村)、建桥地方(辖16村)。
清戊戌变法后,改行新政,推行地方自治,全县设5个区:中区,治所阜城;东区,治所古城;北区,治所建桥;南区,治所漫河;西区,治所刘林桥。
中华民国时期,前期沿用清制,全县仍设5个区:一区,治所阜城;二区,治所古城;三区,治所漫河;四区,治所刘林桥;五区,治所建桥。区下辖7个镇、129个乡、708个闾、3487个邻。
民国29年元月,为适应抗日形势的需要,中共阜城县工作委员会与中共东光河西特区工作委员会合并,同年6月两抗日民主政府合并,并将原属景县二区的孙镇等19个村庄划入,将阜城西南部部分村庄划入景北县,阜城县城以西划入武邑县,定名阜东县,政府驻地在孙镇(今属景县)一带。全县设7个区,因当时处于游击环境,区机关驻地不定。第一区在孙镇一带;第二区在铁匠一带;第三区在白马堂一带;第四区在伊家一带;第五区在大龙湾一带;第六区在大白庄一带;第七区在后陈一带。
民国34年5月,阜城解放,7-9月新增第八区(驻耿王村)、第九区(驻孙梅庄)、第十区(驻前宋庄),全县辖10个区。是年10月,原划归景北县的景北四区和划入武邑县部分地区重归阜东县,加城关一部分村庄组成第十一区。一区驻地孙镇;二区驻地先在火星堂村后迁至铁匠庄;三区驻地白马堂;四区驻地尹村;五区驻地安都营;六区驻地大白庄;七区驻地大皇庄;八区驻地耿王村;九区驻地先在大曹庄后迁至大皇庄;十区驻地前宋庄;十一区驻地杨庙。
民国35年7月,原属景县二区的孙镇部分村庄划归景县。一区、十区撤销;三区、八区合并;六区、九区合并;十一区改为一区;全县辖7个区。一区驻地郭塔头;二区先驻火星堂后迁至铁匠庄;三区先驻大魏庄后迁至孟庄;四区驻尹村;五区驻安都营;六区驻大白庄;七区驻冉庄。此时形成的阜城县境域沿袭至今。
民国36年8月,在原7个区的基础上,又增划第八区、第九区,全县辖9个区。一区驻郭塔头;二区驻建桥;三区驻孟庄;四区驻蒋坊;五区驻大龙湾;六区驻大白庄;七区驻霞口;八区驻砖门;九区驻孙梅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县设9个区,驻地分别为:城关、建桥、桑庄、蒋坊、大龙湾、大白庄、霞口、砖门、孙梅庄。
1950年7月,由原来9个区划分为5个区,驻地分别在城关、建桥、王集、霞口、大龙湾。同年11月又增第六区,驻地在古城。
1953年6月,区下建立90个乡。第一区城关辖20个乡,即城关、史村、七里铺、漫河、郭塔头、信乡、前康庄、灵神庙、刘林桥、黑龙寺、连村、尤常巷、芦皇殿、沙吉村、耿王村、干河沿、杨庙、后宣屯、东韩村、高辛庄。第二区建桥辖17个乡,即建桥、八股张、祁楼、李郎尔庄、王庄、西曲庄、铁匠庄、史集、大马庄、伊家、蒋坊、王过庄、候庄、何段赵、张城寺头、大徐庄、刘见庄。第三区王集辖15个乡,即王集、孔庄、小陈庄、李化香、陈集、土山、颜家坊、鸽鹁韩、许庄、大张庄、苟家坊、朱辛庄、桑庄、小吴庄、王李庄。第四区霞口辖12个乡,即后陈庄、高朝元、张次槐、常学、曲龙河、薛家庙、油房口、王山庄、霞口、大朱庄、刘老仁、后安庄。第五区大龙湾辖16个乡,即大龙湾、邓庄、中常、王盘庄、大宁庄、刘辛庄、崔家庙、王六庄、漫河、刘鹅庄、码头、刘曹庄、刘枣胡、安都营、营盘、井庄。第六区古城辖10个乡,即前雄河、刘南星阁、史庄、大魏庄、、周庄、古城、孟庄、张家院、白马堂、柳树高。
1956年7月,又将90个乡合并为34个乡。第一区辖7个乡:城关、郭塔头、谢庄、二十户、漫河、八里、杨庙。第二区辖5个乡:建桥、赵门、蒋坊、祁楼、史集。第三区辖5个乡:王集、陈集、双庙杨、土山、王董庄。第四区辖6个乡:曲龙河、霞口中、安庄、油房口中、王山庄、张次槐。第五区辖6个乡:大龙湾、崔家庙、王盘庄、刘辛庄、安都营、码头。第六区辖5个乡:古城、史庄、高城、白马堂、付庄。
1958年1月,撤区并乡,将原6个区下属34个乡并为15个乡:城关、八里、杨庙、古城、付庄、蒋坊、建桥、大白、霞口、王集、崔家庙、砖门、代宫、码头、大龙湾。
1958年9月,“大跃进”年代,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管理体制。全县建立红星(驻城关)、红旗(驻古城)、红升(驻码头)、红光(驻建桥)、红专(驻王集)5个人民公社。同年11月,阜城、东光、交河、南皮4县与泊头市合并为交河县。同年11月20日,各公社均以驻地定名,即城关公社、古城公社、码头公社、建桥公社、王集公社。
1961年5月,交河县又析为南皮、东光、交河3个县,原阜城县一分为二,砖门公社(含砖门)以东划入东光县,以西划入交河县。
1962年5月15日,恢复阜城县原建制,下辖城关、八里、杨庙、漫河、蒋坊、建桥、铁匠、大白、土山、古城、营盘、付庄、砖门、崔庙、王集、后安、王海、霞口、码头、大龙湾、张庄、祁楼22个公社。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波及阜城,1967年4月,县、社两级政权瘫痪,县人武部奉命对县公检法机关实行军事管制,并组成“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临时领导机构。1968年4月,阜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对全县实行“一元化”领导。1968年7月,全县22个人民公社相继建立革命委员会。至1968年12月,全县有607个生产大队相继建立革命委员会。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1981年12月,阜城县人民政府作为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和国家地方行政机关开始行使职权。全县22个人民公社,610个生产大队的革命委员会撤销,分别建立管理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1984年1月,阜城县撤销22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设城关、古城、码头3个镇和19个乡人民政府。至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组织宣告结束。1992年11月霞口乡撤乡建镇,阜城县由3镇19乡变为4镇18乡。
1996年1月,阜城县原4镇18乡合并为4镇6乡。即原八里乡并入城关镇设立阜城镇,原祁楼乡并入蒋坊乡设立蒋坊乡,原铁匠乡并入建桥乡设立建桥乡,原土山乡并入大白乡设立大白乡,原后安乡并入王集乡设立王集乡,原王海乡并入霞口镇设立霞口镇,原付庄乡并入古城镇设立古城镇,原杨庙乡并入漫河乡设立漫河乡,原砖门乡、营盘乡并入崔庙乡设立崔庙乡,原张庄乡、大龙乡并放码头镇设立码头镇。原22个乡镇所辖的行政村一并并入新设乡镇。1999年1月,合并之后的崔庙乡撤乡建镇。至此,阜城县所辖4镇6乡成为5镇5乡。
2010年,全县共有5镇、5乡:阜城针人、古城镇、崔庙镇、码头镇、霞口镇,漫河乡、蒋坊乡、建桥乡、大白乡、王集乡。
县城东西长45.3千米,南北宽18.6千米,总面积为697.7平方千米,总人口35.4万人。辖610个行政村。
原标题:衡水市阜城县行政区划


作者: 中国行政区划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www.com300.com)是一个专注于中国行政规划信息展示的平台,实时更新最全,最新,最准的国内行政规划动态,为中国数十亿互联网用户提供最便民的网上新生活。

为您推荐

诗词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1940513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900242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