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

召陵区历史沿革

中国故事库

战国时期,魏国在此建立了召(zhào)陵邑。“召”:号召,召呼(召唤、召至)。“陵”:大而隆起者(大土山)。“召陵”:取意“号召天下之高地”。秦统一全国后,召陵为县,属陈郡。汉时,…

战国时期,魏国在此建立了召(zhào)陵邑。“召”:号召,召呼(召唤、召至)。“陵”:大而隆起者(大土山)。“召陵”:取意“号召天下之高地”。秦统一全国后,召陵为县,属陈郡。汉时,改属汝南郡。两晋时,召因避晋太祖文皇帝司马昭之讳,改召陵为邵陵,属颍川郡。

南北朝时,南朝宋在今郾城境内置颍川郡,领召陵(“邵”复改为“召”,但仍沿袭晋时发音读 “shào”)、临颖、曲阳三县。北魏置颖川郡,仍领召陵、临颍、曲阳三县。郦道元称之为南颍川郡,治所在邵陵县之奇额城(今漯河市老寨附近);北齐改南颖川郡为临颖郡,仍领三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临颖郡。开皇五年(585年)置郾城县,召陵县划入。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道州,恢复召陵县。道州治所在郾城,领郾城、召陵、北舞渡、西平四县。贞观元年(627年)省召陵入郾城县,属豫州(后改为蔡州)。明、清时分属时曲、白岗、召陵等保。

民国18年(1929年)属东北区。民国29年至36年(1940年至1947)分属康乐、叔重、召陵等乡。1949年设召陵区,1951年元月属第五区,1952年3月改属十一区。1959年置召陵公社,1984年改称为召陵乡,1994年11月撤乡建召陵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天桥街街道45041人、翟庄乡37635人、后谢乡23077人;召陵镇70912人、邓襄镇56297人、万金镇63955人、老窝镇63186人、青年村乡54832人、姬石乡34887人。

2004年9月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69号):撤销郾城县,设立漯河市郾城区、召陵区。将原郾城县的老窝镇、召陵镇、万金镇、邓襄镇、姬石乡、青年村乡和原源汇区的天桥街街道、翟庄乡、后谢乡划归召陵区管辖。召陵区政府驻人民东路。12月27日召陵区正式挂牌成立。

2004年12月16日,漯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后谢乡整建制划归开发区实行属地管理,并从邓襄镇划入10个行政村,从翟庄乡划入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4年底,召陵区总面积405.3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5平方千米,农业人口35.9万人,非农业人口7.4万人。辖4个镇(召陵、老窝、邓襄、万金)、4个乡(后谢、青年、姬石、翟庄)、1个街道办事处(天桥),208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

2005年,召陵区乡镇区划调整:撤销翟庄乡,设立翟庄街道,辖原翟庄乡行政区域,街道办事处驻中山路与黄河东路交界处。2005年末,全区面积405.3平方千米,总人口4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6265人,非农业人口100847人。辖召陵、老窝、邓襄、万金4镇,青年、姬石、后谢3乡,天桥、翟庄2个街道,208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

2010年,撤销姬石乡,设立姬石镇。调整后,全区辖2个街道、5个镇、2个乡:天桥街街道、翟庄街道、召陵镇、邓襄镇、万金镇、老窝镇、姬石镇、后谢乡(实际由由漯河开发区代管)、青年村乡。

作者: 中国行政区划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www.com300.com)是一个专注于中国行政规划信息展示的平台,实时更新最全,最新,最准的国内行政规划动态,为中国数十亿互联网用户提供最便民的网上新生活。

为您推荐

诗词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1940513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900242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