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徐州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东陇海线核心城市,苏北最大城市,也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长三角的“北大门”,长三角北部集聚辐射力最强的节点城市和重要增长极。徐州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要道、军事战略要地和能源基地,享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作为华东地区的门户城市,现为华东重要的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游、医疗、会展中心,同时也是省内重要的工商业、金融和对外贸易中心。
徐州市位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属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徐州就被列为九州之一。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秦末刘邦、项羽二人起义时至楚怀王死亡时,楚怀王熊心建都彭城。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时属楚国,东汉属彭城国。东汉时,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郯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州东。东汉献帝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为节度使驻地。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宋、元两朝都置徐州,属归德府。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明初徐州曾属凤阳府,直隶京师,后属南直隶。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民国初,徐州府废,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汪伪中华民国淮海省省会。民国时期,徐州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就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划归徐州市。2010年徐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徐州市现辖5区5县(市)。
徐州是资源富集且组合条件优越的地区之一。煤、铁、钛、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30多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其中煤炭储量69亿吨、石膏44.4亿吨、岩盐2l亿吨、铁8300万吨、石灰石250亿吨;农副产品品种众多、特色鲜明,银杏、富士苹果、牛蒡等20多种农副产品享誉海内外。徐州年产煤炭2500多万吨,是江苏唯一的煤炭产地;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是江苏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徐州“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徐兰高速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北滨北方第一大湖微山湖。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有“通徐州,则通全国”的称誉。
(来源: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